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村落 » 走进儋州中和古镇 绝活代代相传
走进儋州中和古镇 绝活代代相传
信息来源:海南岛度假网  录入时间:2011-07-11 16:57:40  关注度:529

    廖家理发店第三代传人廖方林手握机械剃刀,正为老者剃头。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镶牙技艺是“镶牙处”老汤家的绝活。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复兴街上的银器老工匠。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海南岛度假网12月17日讯 海南儋州中和古镇,一座千年古城,民国年间琼西重要的商贸之地。古镇的骑楼老街,岁月带走了昔日的繁华,但民间技艺依然代代相传,诉说着古街昔日的辉煌。

    民国年间,一位名为汤合新的二十来岁小伙子,带着在租界学来的镶牙手艺回到中和古镇,在骑楼老街开起“镶牙处”,手艺流传至今已是第四代。

    像这样老手艺代代相传的故事,在儋州中和古镇并不稀奇。

商号林立复兴街

    沿着厚实的石板路一路走过,中和古镇骑楼老街宁静而安详。街道两旁,骑楼林立,斑驳发黑的墙面上,不时能看到精致的雕花和老商号的浮雕大字。

    脑子里蹦出的“繁华”两字,只能以此想象。时光倒流至90年前,中和古镇骑楼老街是在1920年中和镇一场动乱和大火后,由当时的民国政府规划建设起来的,名为“复兴街”,近三百栋骑楼就是在此后的十年左右相继建起的。

    如果时光再倒流到千年前,这里曾是古儋耳的郡治所在。据《儋县志》记载:“南北朝大同年间,置崖州地,公署也设于南滩旧州坡。直至隋末(公元618)郡治才迁至高坡(今中和镇附近)。”

    “中和古镇曾是古琼西政治、经济中心,民国时期虽然遭到破坏,但是依然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学者林冠群先生告诉记者。他就出生在复兴街上。

    1920年至抗日战争前,得益于当时民族手工业短暂繁荣的大背景,复兴街上曾经有过百家商行,经营着各行各业,舟车辐集、商号林立。

    令人惊奇的是,如今骑楼老街洗尽铅华,甚至渐渐败落,但是,当年繁华市井上,商贾云集、门庭若市状况,从现存的手艺店中依然能找到痕迹,老手艺人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至今,默默地延续着古街曾经有过的商贸繁华。

镶牙绝活代代传

    在儋州、临高、昌江一带,提起中和古镇老汤家“镶牙处”,很多人都知晓,甚至会告诉你其口中的哪颗牙就出自该处。

    “听说这里镶牙便宜、耐用、耗时短、舒适,一早我就从昌江坐车过来了。”来自昌江海尾的高?v淑阿婆笑着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便宜”、“耐用”、“耗时短”、“舒适”四个特点,也是历经近百年岁月洗礼后,民间认为“镶牙处”金字招牌的魅力所在。

    1920年代,早年外出谋生的汤合新在广州的法租界内学得一手镶牙的手艺,回到中和镇上开办“镶牙处”。当时老汤家门口的一块牌子上镶着各种材质的假牙供客人选择,依托中和的市井繁华,老汤家生意兴隆,不出十年就盖起了当时流行的三个铺面的两层骑楼。

    “我没有上过医科大学,也没有在哪进修过,但来我们这镶牙的人都是满意而归。”老汤家第三代传人汤锦成带着老花镜正在打磨一颗合金瓷牙,自豪地对记者说。他在老汤家的铺面里一待就是68年,门口的“镶牙处”三个浮雕大字见证了老汤家镶牙技艺的历史传承。

    尽管老汤家的镶牙机器已经更换了三代,但是镶牙“绝活”却没有变。附近居民告诉记者,经常有来自海口、文昌的人驱车前来。一些大医院镶不好的牙,在老汤家做好了,经人介绍过来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

    据记者了解,大医院镶一颗瓷牙要数百元,老汤家只需10元到30元不等,上午过来,下午就能满意而归,而且经久耐用,对于农村的老百姓是再实惠不过了。

    如今,汤锦成又已将汤家绝活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如今已经出师了,老祖宗的技艺要有人继承啊。”汤锦成对记者说。

    镶牙技艺仅仅是中和古镇复兴街上世代相传下来的老手艺之一。在这1公里的骑楼街上,曾经商号林立,画像店、银器店、理发店、铁匠铺……一应俱全,至今有的仍能找到其痕迹,有的只能存在老街长者的记忆中。

门庭若市成记忆

    与汤家“镶牙处”的“热闹”相比,复兴街上其他老手艺店要没落许多。

    街尾的“美珍”银器店里,第六代传人李可贞拿着祖辈流传下来的铜锤独自敲打着银器,廖家理发店内的第三代传人廖方林手握机械剃刀,正在给一位老者剃头,铁匠铺内不时传出沉闷的敲打声。

    “美珍”银器店里制作出来的银器,在儋州中北部地区流传甚广,儿女满月,老人过寿,购买“美珍”银项链、银手镯一度是家境殷实的佐证。“美珍”银器店也是第一批兴建骑楼的店铺,改革开放后依然生意兴隆,李可贞也是最早在复兴街上拆掉骑楼建小洋楼的人。

    “老祖宗不但给我们传下了手艺,而且,留下了‘传家之宝’。”李可贞说起祖上的光辉历史滔滔不绝,还向记者展示了“传家之宝”———锤面光滑的大铜锤、铁砧、麒麟、龙凤的模具。

    复兴街上曾经有多家银器店,如今已经转营他业,李可贞惭愧地告诉记者,老祖宗的手艺到他的下一代恐怕要丢了,“儿子全部都在外面读书上大学,今后在外谋生,后继无人啊”。

    附近的李家铁匠铺内,第四代传人李广球更多时候是在作坊旁边喝茶,作坊里生产出来的耕犁、耙、锄头等农具被“冷落”在墙角边。

    “现在光景大不如前了,人们都去买机械生产的农具了。”李广球感慨,其祖辈在这里经营铁匠铺,生意兴旺,民国年间,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到此打造农具都需要提前预定。

    从兴旺发达到走向没落,历史的演进犹如大浪淘沙。但是,正如洋浦千年古盐田留下的晒盐技艺一样,岁月冲刷下的中和古镇、复兴街市烙下了时代的痕迹,凝聚着时代的精神记忆。

    在儋州市的发展规划中,要将中和镇打造为具有古风古貌的风情小镇,复兴街上的老手艺、老商号有望被赋予新的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