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鸣:林毅夫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得诺贝尔奖不奇怪
林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早年在AER及JPE的文章便奠定了他在学界的地位,但他真正广为世界各国所知,我相信是因为他与蔡昉及李周合着《中国的奇迹》一书。此书已翻译为多国文字,其中以一简单的经济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可以在中国出现。
他的解释源自初级的国际贸易理论,即国家经济政策要符合其要素禀赋结构,亦即是其相对优势。换言之,一个有充裕劳动力但资本稀少的国家绝不应大搞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要搞劳动密集的产业。此种国际分工,自然需要国际贸易互通有无来配合,但此等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当资本稀缺的国家累积到多一些资本后,其要素禀赋便会改变,其产业结构也应随着调整。
这套简单的理论是每一名经济学系的大学生都应明白的,并不算新奇,但林的真正贡献是他能进而以此简单理论解释到一大片复杂的问题,且自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与实证体系。例如在他的一些论文中便可看到,若不按照相对优势去决定产业结构便会容易衍生出浪费性的寻租活动或贪污腐败。但使他更广为国际经济学界所知的,可能是在九十年代他在发展策略的辩论中击败了萨克斯(JeffreySachs)及提出「华盛顿共识」的威廉逊(JohnWilliamson)等诸多名家。
2「双轨制」成功发展经济
九十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诸国也纷纷要摆脱指令经济的枷锁。有两个模式可跟从:一是萨克斯等人所主张的「震荡疗法」,即从指令经济一步到位迈向利伯维尔场,并同时把国企私有化;二是中国式的循序渐进,亦即一方面容许私营有活力的民企出现带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保留效率低下难以在无津贴条件下生存的国企,此种模式被称为「双轨制」。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优胜?
从一般经济原理看来,利伯维尔场的竞争自会迫使追求利润的私人企业生产符合自己相对优势的产品,所以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民企不会大搞重工业。既然如此,按照要素禀赋结构去决定什么是有优势的产业,应是发展策略的目标,而利伯维尔场恰恰是达到这目标的手段,那么一改便改到底的「震荡治疗」岂非是最佳方案?为何还要蹉跎岁月,搞些过渡期长的「双轨制」?我们也可担心,在国企继续存在的时候,资源分配仍受权力所影响,容易出现寻租贪腐。但林毅夫却指出,真实世界实另有幽微曲折之处,循序渐进比震荡治疗更合理。
雷鼎鸣:林毅夫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得诺贝尔奖不奇怪:https://www.2ndflr.com/dm/shijie/941168.html相关问答
- 2017-10-11林毅夫: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