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华北地区 > 北京 > 石景山区 >

北京石景山区,北京石景山区在哪里

更新时间:2017-09-23 19:50:04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171

北京石景山区简介

石景山区是北京西部的一个行政区,是北京市八个城区之一。距天安门16千米。处在长安街的西向延长线上。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地势北高南低,略有起伏。本地域因素称京都“第一仙山”的石景山而得名。对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历史上描述为:“东临帝阙,西濒浑河”。

石景山区是北京市新城区之一。“新”是指石景山区是继东城区西城区后第三个没有农民的城区。石景山区总占地面积84.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9万人。 随着首钢搬迁调整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石景山区又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会。石景山区交通畅捷,可进入性强。

北京石景山区区位条件

石景山区位于长安街西段,最东端距距天安门14公里,面积84.38平方公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石景山区西北部山地是太行山余脉,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比肩而立的40余座山峰,虽不太高,但面对东南部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却也气势不凡。其间岩壁峥嵘、峰峦叠翠、鸟语花香、泉水涓涓、云雾渺渺、苍秀清雅,系北京十大风景区之一西山及永定河风景游览区最佳丽之处。区境南部横更着古老的永定河,蜿蜒曲折、波光粼粼、青山与绿水之间的中部和东南部,是永定河冲积扇彤成的夹带残丘的平原,为全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区,有现代化游乐园景和旅游服务设施优美。

北京石景山区历史沿革

自有史以来,至中华民国时期,石景山区现辖地区(简称“石景山地区”) 无独立建置,分别属于蓟国、燕国、广平县、幽都县、宛平县、北平特别市郊五区。1948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第二十七区”,是为独立建置之始。后两次更名,于1952年8月27日,定名为“石景山区”。其后,区划几经变动。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石景山办事处改名为石景山区,此后,行政区域未再变动。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封帝尧之后于蓟,都城蓟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封召公爽于燕,都城在今房山区董家林一带。石景山地区属蓟国地。后蓟国衰落,约西周末年被燕国兼并,燕迁都蓟城。石景山地区属燕国都邑地。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兵攻占燕都蓟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废止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石景山地区属广阳郡蓟城蓟县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西汉实行郡、国并立制度。石景山地区属燕国蓟城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废燕国置“燕郡”。地属燕郡蓟城地。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刘旦为燕王,燕郡复称燕国。

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汉始设十三州部。石景山地区属幽州燕国蓟城地。元凤元年(前80年), 燕王刘旦谋反失败自杀,改燕国为“广阳郡”。石景山地区属广阳郡蓟城地。本始元年(前73年),改广阳郡为“广阳国”。地属广阳国蓟城地。王莽新朝元年(9年),废广阳国设广阳郡(曾改名广有)。石景山地区属幽州广有郡伐戎县地。东汉形成州一郡(国)一县三级政区,建武二年(26年),复置广阳国。地属广阳国蓟县地。建武十三年(37年),废广阳国并人上谷郡。地属上谷郡蓟县地。永平八年(65年),恢复广阳郡。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并人冀州。地属冀州广阳郡蓟县地;不久,幽州复置。石景山地区属幽州广阳郡蓟县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实行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度,前后虽有幽州燕郡、燕国等称谓变化,石景山地区始终为蓟县辖地。

开皇元年(581年),隋取代北周,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一县二级制度,石景山地区属幽州蓟县地。大业三年(607年),废幽州置“涿郡”。地属涿郡蓟县地。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废涿郡,复置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划全国为十五道,开始形成道一州一县三级政区。地属河北道幽州蓟县地。天宝元年(742年),幽州改称“范阳郡”,析蓟县置广平、广宁二县。地属河北道范阳郡广平县地。天宝三年(744年),撤广平、广宁复并蓟县。至德元年(756年),于蓟县西置广平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范阳郡为幽州。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广平县地。大历三年(768年),改幽州为“范阳府”,地属范阳府广平县地。建中二年(781年),设幽都县。地属范阳府幽都县地。唐末,广平县废,后在幽州(唐代称蓟城为幽州)城西设玉河县。石景山地区属范阳府幽都县、玉河县地。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为报答契丹援立之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景山地区属幽都县、玉河县地。

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末,契丹进占幽云十六州。辽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为“南 京”,又称燕京;设南京道,同时改国号为“辽”。辽实行道一府一州一县四级政区,南京道下辖幽都府。石景山地区属南京道幽都府幽都县、玉河县地。开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称“析津府”,幽都县改称“宛平县”。地属南京道析津府宛平县、玉河县地。金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攻占南京。翌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为“燕山府”,析津府改为“燕山府路”。

石景山地区属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县、玉河县地。金天会三年(1125年)年底,金国夺占宋燕山府,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并置燕京路。天眷元年(1138年),废玉河县,辖地并人宛平县。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析津府宛平县地。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诏迁都燕京。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改为“永安府”(翌年又改为“大兴府”),燕京路改称“中都路”。石景山地区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大兴府宛平县地。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地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翌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中都路改称“大都路”。石景山地区属大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城,将大都路改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隶山东行省。翌年三月,设北平行省,北平府隶北平行省。石景山地区属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地属顺天府宛平县地。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攻占北京。石景山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顺天府辖域内设东、南、西、北四路厅。石景山地区属西路厅宛平县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2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以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石景山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地。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10月5日,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地属京兆地方宛平县。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京师警察厅在近郊设东、南、西、北郊四个警区,石景山地区归西郊警署管理。

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时,北洋政府仍设在北京,统治北方地区。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军进占北京。6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直隶省改名“河北省”,将原京兆地区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lO月30日,行政院确定北平特别市区域,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特别市西郊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地。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设立市辖区,将全市分为15个区。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十三区(西郊区)正式成立。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特别市十三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12月14日,日军扶植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翌年4月17日改北平为北京。1938年7月,伪河北省公署划全省为4个“道”,宛平县分属“津海道”;1940年6月改为8个道,宛平县分属“燕京道”。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临时政府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9月,伪“公署”废除以数字命名的市辖区为内、外城郊排序,4个郊区改称东郊、南郊、西郊、北郊。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京市西郊区、南部属河北省燕京道宛平县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各级伪政权垮台,北京恢复北平名称。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复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共16个区,西郊区定名为“十五区”。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市十五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北平市警察局将4个郊区分局调整为8个,称郊一至郊八分局。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将十三至十六4个区调整为8个区,称十三至二十区,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十七区;当时,郊区各区按警察分局的顺序习称为郊一至郊八区。故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市郊五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

1948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二十七区,为石景山区独立建置之始。1949年1月下旬,北平市第二十七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政府设在北辛安大街。5月,市政府批准,田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划归二十七区管辖,辖区面积由31.25平方公里增加到99平方公里。

1949年7月1日,北平市第二十七区改称北平市第十九区,辖域不变。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自8月1日起,第十九区改称第十五区,辖域不变。

1951年4月7日,根据北京市郊区委员会决定,第十三区(今海淀区)所辖东杨坨村地区划归第十五区管辖,辖区面积增加到124平方公里。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第十五区所辖三家店、东杨坨、五里坨、黑石头等村划归京西矿区管辖,第十五区改称石景山区。区政府设在北辛安和平街3号。辖区面积61平方公里。 1954年5月,北辛安镇建置撤销。

1956年3月17日,市政府将京西矿区所辖五里坨乡、黑石头乡、高井乡和海淀区所辖八大处乡划归石景山区。

1958年5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石景山区,原辖区大部并入丰台区,田村、西黄村乡划归海淀区,五里坨乡划归门头沟区。

1963年7月8日,北京市人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景山办事处,为市人委派出机构。

1964年2月,北京市委决定,将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移交丰台区领导。

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石景山办事处改名为石景山区,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划归石景山区管辖。

1978年,区委、区革委会机关从北辛安和平街3号迁址石景山路35号。

1980年12月24日-29日,石景山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区人民政府。

北京石景山区行政区划

解放后,北京市区划几经调整。1952年,撤销宛平县,成立丰台区、南范区、石景山区,隶北京市。1958年,南苑区、石景山区大都并入丰台区。1963年,石景山区从丰台区分出成立石景山办事处,1967年建为石景山区。丰台区人民政府驻丰台镇。

2005年,石景山区辖9个街道:鲁谷街道、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苹果园街道、金顶街街道、广宁街道、五里坨街道。共有133个社区。年末户籍人口35.0万人。

北京石景山区旅游

天泰山

天泰山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香山公园西南。北至海淀区挂甲塔,南至双泉寺,西至五府庄、潭峪,东至南北马场。主峰海拔430.8米。因主峰西有平台一处,曰天台, 山因名天台山,亦作天太山、天泰山。天台处有明清古刹慈善寺,亦称天台寺。旧时每年三月十八日开庙。寺内中路大悲殿正中原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8尊塑像,这种佛、道共进一堂的现象,在京郊较为罕见。后殿供肉身坐化和尚,俗称魔王菩萨和尚,相传即清世祖顺治帝。1917年、1924年冯玉祥两次住在天泰山慈善寺,留下“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等重要石刻,是一处避暑胜地。慈善寺为区级保护文物。

翠微山

翠微山位于石景山区与海淀区交界处。东南距市中心约20公里。海拔387米,为香峪大梁东南坡的山峰之一,北与香山遥相对应。山势和缓,原名平坡山,因唐建平坡寺得名;明洪熙初年(1425)改叫翠微山。南麓多古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底、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等依山而建,合称八大处,为京郊著名游览区。西南山麓还有明建法海寺。

石景山

石景山位于石景山区西部。为西山山前的侵蚀残丘,地势和缓,海拔184米。历史上为永定河河防要地。自元代以来,在此修堤防水。1949年以来,先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及引水渠。东南山麓一带,建有石景山发电总厂和首都钢铁公司。

莲花河

莲花河发源于石景山区石槽,流经莲花池。莲花池以 上称新开渠。原在鸭子桥入南护城河,1951年治理后改 在万泉寺东入凉水河。全长4.2公里,底宽16—20米。主 要支流有新开渠、水衙沟。水源原主要出自莲花池泉水, 后被新开渠石景山工业废水所代替。古称洗马沟。

法海寺

法海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明正统四年(1439年)创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本寺的宝贵遗产和主要特色,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壁画。

北京石景山区,北京石景山区在哪里:https://www.2ndflr.com/dm/shijingshanqu/93587.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石景山区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密云县   延庆县  

推荐地名

 康保县   沽源县   尚义县   承德   双桥区   宽城   围场县   双滦区   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   兴隆县   平泉县   滦平县   隆化县   丰宁县   廊坊   安次区   三河   广阳区   固安县   永清县   香河县   大城县   文安县   大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