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区域经济介绍
所。1952年成立二份子乡。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二份子乡。 二份子乡 位于县城西北71千米处。1900年前,此地属于达尔罕部族游牧之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百灵庙垦务放地,按方圆一里地一份;土默特左旗一张姓商人,共买了十份地,在其按份排序的十份地中,以第二份地区为中心,自建商号并转卖给其他商人开设商铺,于是形成一条街道,两面盖起商店门脸,四周筑起土围子,成为后山的一个商贸驿站小城镇;同时,将所剩土地租给农民,租地农民在此定居建村,故称二份子村,俗称百灵地。1952年,此地设武川县第七区公所,1955年,改称二份子区公所。1952年成立二份子乡。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二份子乡。
哈拉合少乡 位于武川县西南。南与土左旗、土右旗交界,西与固阳县接壤。属典型的山区乡。乡政府驻哈拉合少村。1950年成立哈拉合少乡。1958年更名为哈拉合少人民公社。1985年恢复哈拉合少乡。2001年,庙沟乡并入哈拉合少乡。
得胜沟乡
地图
三、历史沿革
县境隋时属突厥,唐时属唐,先后归云中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及安北都护府辖。神册元年(916年)入辽,属西南招讨司辖,后为西京道丰州北境。金时属西京路净州。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净州天山县,辖今武川县地。明朝时,县地为西土默特牧场。清初,属归化厅土默特及喀尔喀右翼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武川直隶厅,为口外十二厅之一,属山西布政使归绥兵备道,设抚民同知,加理事衔。原拟在翁衮城设治,因地偏远,寄治于归化城。今县城初名克克伊尔根(正音为呼和额日格),后渐演变为可可以力更。 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县,置县时县境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千米,包括今之乌兰花、大滩、旗下营等地。民国三年,隶属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四年,县府由归化城迁到可镇。民国十七年,隶属于绥远省。民国廿六年10月,日伪蒙古军进占县城,11月14日成立伪县公署,属巴彦塔拉盟辖,为二等县。同年,-县政府随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进驻县内山区庙沟一带。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1939年将武川县一分为四,即归武县、武归县、武川县、武固县。抗战期间,0与-在本县均存游击县政府,随-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武川县恢复抗战前辖地,属绥北行政区。
1949年9月19日,武川县解放,属绥远省萨拉齐专区。1954年10月,属集宁专区。1956年8月,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3月,属乌兰察布盟。1996年1月至今,属呼和浩特市管辖。
武川县因北魏时设武川镇而得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东与卓资县接壤,南靠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呼和浩特市郊区,西与固阳县毗邻,北连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据1992年土地详查结果,全县总面积4708.2平方公里。1998年,全县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6个民族,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辖1个镇、19个乡,有123个村民委员会,964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秦汉时为匈奴族牧猎场所。北魏时为漠南六镇之一。明末为蒙古族阿勒坦汗部游牧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设置武川厅。1912年改为县。大青山脉东西横贯县境南部,南面山势陡峭,沟壑纵横,中部、北部为波状丘陵区,海拔一般1700米左右。主要河流有中后河、抢盘河、哈拉沁河等。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风多寒,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355毫米,无霜期110天。为半农半牧区。耕地面积150余万亩,农作物以小麦、莜麦、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籽等,1990年粮食产量82809吨,农业总产值11129.1万元。1990年末有牲畜44.2万头(只),其中羊38.2万只。土特产有白蘑和黄芪、党参、赤芍等中药材。矿产主要有煤、铁、钨、铅、云母、大理石、石灰石、石棉、石墨等。已建起采矿、发电、农机修造、建材、皮革、食品、印刷和粮食加工等工业企业,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https://www.2ndflr.com/dm/wuchuanxian2/91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