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华东地区 > 安徽 > 黄山 > 歙县 >

歙县古城,歙县古城在哪里

更新时间:2017-10-18 21:12:15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141

歙县古城简介

歙县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与四川的阆中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县古城

歙县古城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等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 过。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歙县古城

歙县古城徽城历史悠久。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乌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记》有“毛甘领万人屯乌聊,孙权遣贺齐平之,时歙县已治此”的记载。汉末至隋.未见有变更县治驻地的记载。隋末义宁中汪华起兵保境,将郡治自休宁县万岁山迁此.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此后,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为郡、州、路、府城,而县治则附郭无城将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县城,至三十九年建成。县治始不再附郭。
歙县古城

毛甘故城范围及其结构,均无可考。汪华所筑郡城,据宋罗愿《新安志》记载,城制为内子城外罗城,等级分明。子城周一里四十二步,为郡治和郡王宫室所在地,有郡王宫霞、东西宫廨、正门楼(即二十四根柱)等建筑,宛然王城建制;罗城周四里二步,为士民商贾住居地。此制经唐一直延续至北宋宣和年间,前后历时五百余年。
歙县古城

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改筑州城于扬之河北三里的新州,其城周长四里多。由于交通不便,群众纷纷迁回旧志,宋徽宗只得下诏知州事庐宗原,修复旧罗城。四年重修,五年竣工。修夏后,城周扩至七里三十步,有城门六座,即东门富州,西门丰乐,南门表城、紫阳,北门通济、太平,“不复为于城”。元初修城,仅改东门富州为新安,西门丰乐为庆丰,其余依旧。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将邓愈加筑府城,城周扩至九里七十步,改六门为五门,即东门德胜,南门南山,西门潮水,小北门镇安,大北门临溪。并在城外东西北三面开潦池(护城河),河深一丈二尺,阔二丈四尺。明嘉靖年间始筑之县城,东践问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长七里多。

有城门四座:南门紫阳,东门问政,北门新安,西北门玉屏。至清代,府、县城垣虽有维修和加固,但城门一直未变。民国时,府城南山门,因建设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护城河也已湮塞。建国后,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门、德胜门,县城的紫阳门、玉屏门已先后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门及其月城门,县城的新安、问政二门尚存,府、县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后,为保护古城,在城西建设新区,现已初具规模。

宋初,徽城设坊,共设宣化、望仙、紫阳、兴仁、化成、问政、增明、和福、司晨、通济、育材、安集十二坊;乾道时(1165—1173),增设孝童、孝义二坊;淳嘉间(1174—1240),增依莲、廪实、兴贤、春风、孝行、连营六坊。元延?六年(1319),徽城设隅,隅下设坊。计有:东北隅,下辖文明、富积、乾明、忠孝、流庆坊;西北隅,下辖甘泉、香泉、通津、利泽坊;西南隅,下辖化成、兴仁、慈孝、福源、孝节坊;东南隅,下辖宣化、登瀛、状元、化淳坊。明弘治间,宣化坊改为宣明坊,新增绣衣、镇安、志节、永丰、孝义、通文、庆安、治平、里仁、崇宁、思贤、富山、清化、仁和十四坊。嘉靖三十九年,筑成县城垣,县城内有迎恩、新民、宣化、寅宾、双桂、道德渊源、风化之源七坊。民国21年(1932)始设镇,镇下设保甲。

32年府城设阳和、中心、黄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县城设上路、新民2保,城外设西关、北关、古关3保。建国后,废除保甲制,镇下设街道,1950年,府城设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县城设新路1街道,城外设西关、北关、中街、南宫、新安5街道,以及问政1个行政村;1958年,改镇为公社;1965年,恢复镇建制。

徽城的街道建设较早,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宋绍定六年(1233),曾整?西门至三庙门街,孝义坊至兴贤坊、州学前街;次年,又重修郡治前街,共二百六十余丈。从此,“?通衢以离淖”。经元、明两代的整修和发展,城内“康庄坦然,市肆辏集”。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府城已有府前街、大街、十横街,小北街、上北街和南街;县城已有东门头街、县前街、后街、驿前街和上路街;城外有渔梁坝街。清至民国初,府城增西街,县城增玉屏街。民国中期后,府城有阳和街、中心街、西南街、小北街、大北街、南街、斗山街;县城有上路街、新民街、后街;城外有西关街、北关街、渔梁街。

歙县古城现状

建国后,老城区建设的公共建筑和民房住宅,建筑风格大都不徽不洋,与古城传统徽派建筑,很不协调。1988年,开始实施以恢复徽派建筑风格为标志的旧城整治。是年中和街水泥路面改铺为水泥板路面。1973年至1984年,在成片改造旧房的基础上,建成中和街五金大楼、房管会大楼、基建局大楼和上路街、大北街、朱家巷、练江大桥西统建宿舍;拆旧建新房屋40幢,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22幢,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1984年以后,建成壕城路宿舍楼、中和街建行营业厅、新华书店和八脚牌坊南、北两侧店面房3000余平方米。1990年,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将斗山街街道路面恢复为石板路面。

1993年,整修斗山街入口。1998年,投资180万元,维修斗山街典型民居。期间,先后将大北街、小北街、新南街、解放街、十字街、新路街、桃源坞、壕城路、城东路、打箍井、卫生巷下水道由明改暗,新建二号岗亭到练江桥下地下水道,至1999年,新建和改造下水道总计13200米。1996年,社会募集资金138万元,重修太平桥。同时,局部维修万年桥。2000年,社会募集资金113万元,重修渔梁坝。

2003年,老城区主要路街路面,全部更新为水泥路面,总计约1.3万余米;通讯、照明、供水等管线全部从地上改走地下。1996年以前,歙县城区房地产开发以直管公房危房改造为主,主要为分散的点状建筑,没有205形成住宅小区规模。1996年以后,主要开发住宅小区。1988年动工的上路街住宅小区,为旧城改造的第一个项目。随后在古城区兴建有鸿基商贸城、天灵小区、徽园、徽州花苑、棠樾山庄等住宅小区。

歙县古城文化古迹

太白楼

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

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坊额题字出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城歙县标志建筑。

斗山街

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名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洁坊,等等,犹如一幅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述说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阳和门

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是直通老街居民区的大门。东谯楼和南谯楼原为矗立在歙县古城双套城门内旧徽州府府衙的一部分,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间,咸丰之后,谯楼屡坏屡修。宣统元年(1909年)又加以修缮。

南谯楼

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介绍说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也就是它的城门是用了13对柱子顶起,可惜因年代久远,现在有的柱脚已腐烂。

徽州府衙

阳和门旁边,正在仿古建造的“徽州府衙”。歙县政府大楼原来就在这里,它拆迁后,“徽州府衙”历史风貌将恢复。明清风格的徽州府衙主体建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已消失,但附属建筑及文化遗存尚存很多。根据规划,徽州府衙将按保存完好的明朝弘治年间的府衙格局风貌图,进行保护性修复,遵守明清建筑风貌,展示历史文脉,与周边历史建筑风貌吻合。

曹宅

曹宅坐落于歙县打箍井街,由徽商后裔曹家兴建于清末。与古城的府衙门、许国石坊、许国相府毗邻。该宅地处府城内,四合院式的两层楼房,设计巧妙,南北二宅,璧联通达,布局实用独特,宅内构件雕饰精美现已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徽园

在许国石坊之北,建于1999至2000年,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城楼、得月楼、茶楼、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惠风石坊、九龙九凤壁及百余幢商住楼,为仿明清徽派建筑群。仁和楼下有城门,门额“徽州”,门外有徽商故里碑及李少微、汪道昆、曹振镛等徽州历史人物雕塑群。

新安碑园

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紫阳书院

全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徽州歙县,郡守韩补始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徽州府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代至元年间迁于南门内,延二年(1315年)又迁于南门外,后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于歙县县学右之射圃。

歙县城墙

依山势而建,现存问政门、新安门、德胜门(亦为府城东门)。县学明伦堂,现为歙县中学校史陈列馆。三元坊,现为歙县中学大门。古紫阳书院坊、古紫阳书院遗构,在歙县中学后。桃源坞,为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故里。老胡开文墨厂,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王氏故宅

位于歙县大北街的王氏古宅是新安医学名家王任之的故居,建于清初,为三进三间楼房,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老去世前,将故居捐赠给了歙县中医院。由于年久失修,宅第损毁严重。今年3月,歙县投入15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进行全面落架修缮。目前,项目已经竣工验收。修缮后的王任之故居,一楼将辟为新安医学诊所,二楼作为新安医学、王老生平事迹陈列馆,以发扬光大新安医学。像王氏古宅一样,打箍井街7号、9号古民居修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修缮完成后,这里将被辟为黄宾虹纪念馆,用以宣传、展示黄宾虹和新华画派书画艺术。

歙县街巷

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斗山街为徽商集中居住地,以许、汪、杨、王四宅为代表,浓缩了徽派民居建筑风格,街面铺设青石板,街巷幽深。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店面琳琅,浓郁古风仍存。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为罕见。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现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

练江两岸

练江上有万年、太平、紫阳三座明代石桥。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9孔,长150余米,为县城通往北乡及黄山、太平之枢纽,桥东端原建有石坊,额题“北钥云龙”、“道岸津梁”,今不存,桥名万年,表永固万年之愿。太平桥又名河西桥,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16孔,长279.8米,为徽州各县抵府之枢纽,是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享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美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阳桥位于城东南渔梁坝下,初名寿民桥,因西临紫阳山而得名,建于明万历年间,9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为县内古桥最宽最高者,往来船只不落帆桅即可从桥下通过。20世纪80年代之后,县城相继建成练江、古关、丰乐、扬之、紫霞、黄荆等新桥,使歙县有山城、水城、桥城之称。

练江两岸新辟有行知公园、黄宾虹公园、张曙音乐广场、紫阳公园、新洲公园,教育家陶行知、画家黄宾虹、音乐家张曙塑像屹立园中,以表故乡人民纪念之情。公园内,亭台花廊,古木绿茵,为居民休息和游客观光之佳境。练江之滨,2005年始建西园,又称徽商大宅院。是一处将明清民国时期徽商、官宦宅第园林整体或部分徽派建筑精品构件,重组为一体的建筑群落,凸显徽风徽韵。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精巧地布局了29幢屋宇,有500个房间,48个天井,106扇门户,前圃后园,遍植名贵花木;回廊小巷,绵绵深深;护宅天沟,流水回环;映月池塘,碧波荡漾;牌坊、小桥、亭阁、水榭、假山,散布其间,错落有致。有五凤楼、官厅、戏台、家祠、学馆等徽派特色建筑,徽派砖、木、石雕精品随处可见。

歙县古城历史变革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三国,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井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618)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

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龙元年(758),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

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歙县古城,歙县古城在哪里:https://www.2ndflr.com/dm/xiexian/928369.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歙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歙县   休宁县   黟县   祁门县  

推荐地名

 黄冈   武穴   团风县   红安县   罗田县   英山县   浠水县   蕲春县   黄梅县   麻城   咸宁   咸安区   嘉鱼县   通城县   崇阳县   通山县   赤壁   随州   曾都区   广水   恩施州   恩施   利川   建始县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