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西南地区 > 云南 > 昭通 > 盐津县 >

盐津县豆沙镇

更新时间:2017-10-11 11:39:06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156

盐津县位于滇东北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豆沙镇在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豆沙关因对岸岩石陡峭,矗立江边,自河面笔直而上,达几百米,宛如一冲天石屏,与对面山头夹峙大关河,相距约二三十丈,远观俨然一石门,故称“石门关”。
  豆沙关危崖耸立,形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云南的要道。秦汉时开凿五尺道,最险处是豆沙关。随唐时开石门道。唐德宗贞元10年(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
  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豆沙镇,十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文物众多。有古老神秘的人悬棺,保留完好的秦开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建筑观音阁,清代三观楼塔,清乾隆年间的铁钟、大鼓等。
  其中的唐袁滋题记摩岸,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岸石刻在关河北岸,豆沙关口巨石悬岩上。唐御史中丞袁滋于公元794年奉命赴云南,为册南诏使。途径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记。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122字。此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难得的实物资料,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历史作用,是“民族友好的标志”。已建“唐碑亭”保护摩崖,字迹至今基本完好。
  袁滋摩崖不仅有历史价值,在书法历史上,也值得注意。袁滋“工篆籀书,雅有大法”。“唐代篆书,世推李阳冰……同时袁滋、瞿令向,鼎足而三”。袁滋手迹,世传极少,今存豆沙关,弥足珍贵。
   袁滋来云南的目的,是代表唐朝持节册异牟寻为南诏。在大理城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使一度失和的唐王朝和南诏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W 悬棺,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是悬崖绝壁半腰间,距离关河水面约60多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现存有悬棺9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历史记载,人是夏朝遗民,商朝战俘,周武王伐纣时立下战功。周武王封其首领为候,在今四川省宜宾建“信国”。明万历年间,对人发动灭族大战,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 

秦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啼印迹最多的古驿道。在石头路上留下了3243个马蹄印迹,其中约有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
隋代古城堡,雄踞于豆沙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代,是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大书“石门关”三个大字。
   清代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有观音阁重建于清乾隆32年(公元1767年),是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寺的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挺立于悬岩之间,飞阁凌空,气象万千。洞内石壁中,钟乳石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很像观世音菩萨。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神像。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兹航普渡众生”的浮雕。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观光者络绎不绝。
   清代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北约150米处的山腰,北靠老君山,前临朱提江。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的五级石塔。塔身通高5米,底层檐直径2米。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是盐津县唯一的一座石塔。
  内昆铁路的开通,盐电公路的改造和麻水高速公路的建设,盐津县已成为大通道。石门关下,有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

 

盐津县豆沙镇:https://www.2ndflr.com/dm/yanjinxian/920836.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盐津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昭阳区   威信县   水富县   鲁甸县   巧家县   盐津县   大关县   永善县   绥江县   镇雄县   彝良县  

推荐地名

 蒙城县   利辛县   池州   贵池区   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   宣城   宣州区   郎溪县   广德县   泾县   绩溪县   旌德县   宁国   福建   福州   永泰县   平潭县   福清   长乐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晋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