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华东地区 > 山东 > 荷泽 > 郓城县 >

《水浒传》写的郓城县城在哪里

更新时间:2017-09-27 20:07:23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83

  一、确立《水浒传》写的郓城县城在哪里是水浒研究的重要课题
  《水浒传》是一部古典名著,郓城县在这部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弄清《水浒传》写的郓城县城在哪里,是水浒研究的基础性课题,绝非可有可无。如果我们确立北宋的郓城县城与现在的县城同址,那么,《水浒传》关于郓城县城及东溪村、西溪村、宋家村的艺术描写,很可能就是根据宋代郓城县的实际情况写的。一如这部书写到的州县名称、职官名称大都是北宋而不是元、明的,写泰山庙会等风俗也是北宋而不是元、明的。如果北宋的郓城县城一直在现城东张营镇一带,只是在金大定年间才迁到今址,那么,《水浒传》描写的郓城县城,就不能投射到今郓城县城这块地面,只能投射到张营一带老城原址。或者说,施耐庵只是按元、明郓城县城(即今址)的状况去虚构北宋郓城县城。这牵扯到《水浒传》究竟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真实的问题。同时,确定《水浒传》所写郓城县城的城址在哪里,对于郓城的旅游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我们确认北宋郓城与现在的郓城县城是同一个地方,那么,在这块地方上建的所有景物,都不只与《水浒传》故事投射的映象相合,而且与北宋郓城县城的历史真实相吻合,人们不会再说“水浒故事中的郓城县衙”、东溪村、西溪村不在今天县城内外,而会说“水浒传”本来就是参考历史真实写的,我们现在搞的旅游景点,都是历史真实通过小说折射到当代的。
  二、郓城于北宋迁城于盘沟村的三点论断
  长久以来,有关资料都记载郓城县城于金大定年间由旧城址(今张营镇张营村东北)迁到盘沟村(今城址),并认为盘沟此前只是村,未做过县城。郓城人也大都采取这样的说法。近日笔者从历史典籍及资料中,发现盘沟村在北宋时就已经做过郓城的县城。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北宋文化名家石介的文章和重要的史学著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明崇祯《郓城县志》。这三方面资料,可以有力地证明以下三个问题:
  1、北宋时郓城县城就曾迁到盘沟村
  石介有《郓城新堤记》一篇,文中写道:景祐四年四月,“郓城县令刘君准遣使致书于予,曰:‘故郓城为水湿败,予作新城于故城西南十五里,迁其民而居之’”,这就十分确切而清楚地表明,北宋景祐年间,郓城县城正从今张营附近的旧址迁到新址。石文说新址“在故城西南十五里”,这就是今县城的大致方位。为了排除“北宋县城迁而未必为今址(盘沟)”的疑问,笔者找到了更为明确的又一条文献证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中记述:“景祐元年,徙济州郓城县于盘沟店”。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注意到这条史料,在他主编的《宋史地理志汇释》中,特意加释提到北宋景佑年间郓城县城迁盘沟店。明崇祯《郓城县志》记载县城内事物时写明:“儒学,在城东南隅……宋元祐间创建,元至元间县尹刘彧复新之,增建两庑,画七十二贤像”。这个位置,是明、清两代的儒学,关键的是这个儒学始建于北宋。儒学,一般指官办学校,在府、州、县城设立。宋代这里就有儒学,这说明,那个时候,盘沟村(或盘沟店)就应当是县城。可能有人怀疑北宋的这个儒学指张营县城原址上的儒学。笔者认为,不是张营原址上的,确实是盘沟城址上的。既然元代至元年间重修,那就是元代以前就有。至元年间,在元初,即使依“金大定迁盘沟说”,元代的县城早已在盘沟村了。以此观之,至元间修复的就是北宋建的儒学。立于盘沟村的唐塔建于五代,说明五代时盘沟店(村)就绝非荒村野店,至少是个远近闻名的大集镇。北宋居五代之后,县城遭淹选新址时,盘沟店应是首选。
  2、北宋迁建的新城非常牢固,基于长远安驻的考虑
  读《郓城新堤记》可知,当时的郓城县令在信中告诉石介:“雨逾月不止,水如故城。谋再迁之,则重劳吾民。且巨野在天下为大泽之一,周视邑内无高燥旁可居万家之处,虽再迁之,水亦随去。与其劳民而再迁,迁不远水,不若借民力,择久安之计。民无频迁,水不为患,斯亦可矣。于是环城筑长堤千九百步,高二十尺,厚九尺,足以捍城矣,足以御水矣。”“今堤既成且固,柳皆青青荣活,叶可蔽日”。这就说明,为了不一迁再迁,把这个新城建得标准很高。且为了防御洪水,不但建了城,而且还在城外修建了高标准的大堤,这样就可以长久安居其中。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城不是暂居之城,郓城县以此为县城,一定有相当长的时间。
  3、宋代盘沟新县城修筑大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宋代修建盘沟县城,自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开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可知),景祐四年(公元1037)春峻工(据《郓城新堤记》可知),工期大致三年多的时间。
  三、北宋盘沟设城的的证据非常有力
  关于石介文章和《金史》资料的证明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文献本身的重要性。石介是北宋朝廷重臣,文化名家,其声望完全不在欧阳修之下,以他的人品和学养,对自己亲自经历的事,不可能胡乱记述。郓城县令托石介撰文刻石,并介绍了有关情况,这是第一手资料,绝非道听途说。城立,堤成,才请人写记,这是常理。正因为如此,郓城县令才对石介说:“已从梁山上转圆石至县门,用匠磨琢成就,光滑可书,坚博可存,愿得君文以记岁月’”。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历史学家公认的最重要的史学资料。李焘是宋代人,做的是宫廷史官,宋代的专业史家以专业的书籍写宋代的史实,其证明力远远超过元明以后的说法。
  其二,查证渠道的可靠性。石介的《郓城新堤记》,摘自《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九,直接取自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古籍资料,绝非抄本、或来自民间的粗印本,更非盗版材料,其可信度是很高的。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直接从《四库全书》史部资料中提取,不存在中间传抄的误差。
  四、对宋代迁沟盘说与金代迁盘沟说的比较分析
  既然确定在北宋时郓城县城就迁到盘沟村,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多少年来关于金大定六年县城始自旧址迁到盘沟村的说法?笔者分析,这有两种可能:假如金大定迁盘沟的说法不错,那就是宋景祐迁盘沟后,又于某年迁回隋唐原址,金大定年间复又回迁盘沟。假如宋代县城迁到盘沟后就一直没迁走过,那么,关于金大定年间县城自隋唐原址迁盘沟村的说法就是错误的了。如果说郓城县城北宋时在唐宋旧址和盘沟新址之间迁来迁去,现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如果说“金大定年间县城始迁盘沟”的说法有误,那只是一种可能,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否定。这一说法主要来自《郓城县志》,明、清《郓城县志》都载:“金以水患徙盘沟村”,1992年《郓城县志》载:“金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泛滥,县城沦没,遂徙于盘沟村建新县城,即今县城”。一直以来,各方面采用县志的说法。当然,县志应当有所本。为慎重起见,笔者查阅到《金史●地理志》(卷二十五)有载:“郓城大定六年五月年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的文字。看来,这就是“大定迁盘沟”一说的来源。一方面,我们看到,金大定年间,山东西部的确因河决而成为泽国,也确有与郓城相近的其他县城迁城,因此,郓城迁县城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金史》与《宋史》、《元史》一样,为元人所编,编之匆促。且《金史》编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此时距金大定六年(1166年)已有177年之久,记述这么久以前的事,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而郓城县城宋景祐年间迁盘沟的说法,来自于宋人说宋事,本人说自己经历的事,更可信。当然,即使《金史》不出差错,“金迁盘沟”一说成立,也不能否定北宋就有县城在盘沟的论断。宋迁说与金迁说,并非一定矛盾,不排除都对的可能性。对于一时不能查清的问题,存疑,为后来者提供一些研究线索,也很有意义。依现有资料推定,县城于北宋先自隋唐旧址迁到盘沟,后又迁回隋唐旧址,最后又于大定年间从旧址迁回盘沟,是可以说得通的。按照这个说法,郓城不仅可以称千年古县(隋代开始称郓城县),而且现在的郓城县城,可以称千年古城了(公元1034年至2013年)。

《水浒传》写的郓城县城在哪里:https://www.2ndflr.com/dm/yunchengxian/95994.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郓城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牡丹区   曹县   单县   成武县   巨野县   郓城县   鄄城县   定陶县   东明县  

推荐地名

 马朱罗环礁   贾普坦岛   里布岛   比基尼   夸贾林   帕劳   梅莱凯奥克   科罗尔   马拉卡尔岛   阿拉卡贝桑   基里巴斯   塔拉瓦   吉尔伯特群岛   塔拉瓦环礁   莱恩群岛   菲尼克斯群岛   坎敦   吉尔伯特岛   图瓦卢   富纳富提   纳诺梅阿环礁   纽陶岛   纳努芒阿岛   努伊环礁   瓦伊图普环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