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圈的“周宁帮”
“中国钢材看华东,华东钢材看周宁”
周宁在哪里?它是福建东北部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而其中有逾6万人在上海及周边做钢材贸易,他们在大上海建立了40余家大型钢材市场,控制着近五成上海钢贸交易额。周宁人常常不自觉地重复着那句话,“世界钢材看中国,中国钢材看华东,华东钢材看周宁。”钢贸圈的“周宁帮”曾经风光无限,日进斗金,然而从去年开始,钢贸业信贷危机爆发,“周宁帮”两名大佬官司缠身,且危机在钢贸互保模式下迅速蔓延。
“周宁帮”大佬
“带头大哥”周华瑞----上海滩首个钢材现货交易市场
“如果没有周华瑞,周宁人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周华瑞就像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在他的钢市里,批量出了几千个大小老板。”一个钢贸商这样对媒体说。周华瑞上世纪80年代时做建材起步,卖起石子、水泥、木地板,同时通过螺纹钢、角钢等建筑用钢逐渐了解了钢材市场。1996年,周华瑞把所有的钱投在建钢市上,“殊死一搏,大不了回家,反正原来也一无所有”。于是上海滩首个钢材现货交易市场——逸仙钢材市场成立了。但是钢市建立初期,效果并不好。当时市场有78个席位,勉强入驻12席以后,就再也无人问津。
创造互保模式
当周宁人的钢贸生意在上海已经渐具气候时,资金,束缚住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彼时,上海的银行和担保公司都看到了和周宁人做生意的机会,但是出于对风险的预估,都不敢率先出手。周华瑞提出了“五户联保”的方式,五家钢贸公司结成小组,一户贷款,其他四户共同担保。这种“一家出事、其他帮补”方式博得了银行的信任,此后十多年来,这一互保模式不断助推周宁钢贸企业发展壮大。
周培建----创立上海曹安钢材交易市场
在周华瑞等早期来沪的周宁人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随他们的脚步来到上海。前任上海周宁商会会长周培建就是其中之一。
周培建刚到上海的时候,先到周华瑞的公司工作,慢慢地在这个行业积累了自己的资源和人脉,随后开始自己闯荡。1993年,26岁的周培建与朋友合伙开始创业,2002年时,他创立了上海曹安钢材交易市场,入驻商企有300余家,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周培建在2005-2011年任周宁县上海商会会长。
肖家守
现年45岁的肖家守于1994年前后踏入钢铁贸易行业,2003年和2004年先后在上海和苏州成立了两个钢铁交易市场。虽说他既非入行最早的掘金者,也不是组织联保体系照应乡邻的带头大哥,“肖家守之所以在周宁人中如此有说服力,最主要的还是其2010年以5.6亿元现金买壳,打造新股权投资平台。鼎盛时期的周宁人尽管动辄就是亿万富翁,但是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不多。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超越了周培建、周华瑞等人。”上海钢贸圈一位知情人士对媒体称。
“在银行那里,没有一分钱坏账。”——“周宁帮”
浦东开发的大潮,周宁人的创业天堂
1990年,邓小平在上海提出了“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号召,上海的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第一批来到上海的周宁人误打误撞从事的建材生意,给他们带来了绝好的机会。1993年,国家放松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允许民营企业经营钢材贸易。这给只能倒腾小五金、小配件的周宁人打开了一道更宽广的门,从此不用再看国有钢贸企业的脸色,周宁人可以直接从钢材生产企业拿货。由于船小好掉头,他们能迅速满足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是周宁人的创业天堂。
“前店后库”模式
起初钢贸企业是采用“票据式”交易,就是租一间沿街的小店面,放一点现货,接到金额较大的业务时再到厂家或批发商哪里提货。这种方式拖延了交货的时间,信用存在风险,而且难有规模效益。周华瑞则思考着一种“前店后库”的模式:即建一幢楼做店面,将散落在各个街道的商家集中起来,再在大楼附近租个场地用作仓库,统一配送,既能节约成本,还能实现规模效益、提高效率。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因祸得福
钢贸圈的“周宁帮”:https://www.2ndflr.com/dm/zhouningxian/94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