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尔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能理解中心内容,领会中心意思,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理解并掌握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探究、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超越阶级的父爱,体味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教学课时: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泰戈尔
2.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3.分析主题
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句话,“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同学们,你们听过吗?还有这么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末你也要错过群星了。”“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这些名句大家熟悉吗?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些名句名诗的作者是?
不错,他就是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喀布尔人》。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33页。
(写题目)
一、整体感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难字词。齐读一遍。
敷衍()污秽()蜿蜒()疟疾菌()
荒唐无稽()温煦()婚筵()
2.作家生平与作品
至于泰戈尔的生平与作品,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39页“知识链接”,在这里,老师补充一些:
(1)泰戈尔
1861年5月6日出生于加尔各答,1941年8月7日逝世于加尔各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他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以上就是泰戈尔的一些生平介绍。
同学们,要记一下他的两部作品――
《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就是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此外,中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短篇小说:《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同学们,泰戈尔真的是个多面手啊,是吗?而他的这些成就是不是让我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啦?(是的,是吧?)
(2)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3.简洁介绍喀布尔
同学们听说过喀布尔吗?哪位同学们说说它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同学们地理还真不错,老师也来说说)
喀布尔是阿富汗共和国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个历史上的英雄城市。它位于阿富汗东部,兴都库什山南麓,北纬34度,东经69度。群山环抱呈U字形,海拔1950米。在古代,喀布尔是著名的东西方通商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而喀布尔人在印度多为小贩。
二、好,现在我们进入文本的解读。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课文的解读。(故事情节)
1.故事中的喀布尔人是什么身份?
2.喀布尔人是怎样与小敏妮成为朋友的?
3.喀布尔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投入监狱的?
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来。(哪位同学来说说)
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在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看望敏妮时,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
(不错,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
三、主题探讨
那再请同学们看课文,找出喀布尔人疼爱敏妮的原因是什么?
(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所以对敏妮特别疼爱。)
恩,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作为父辈,喀布尔人是如何把爱传递给敏妮的呢?
作为朋友呢?
作为小贩呢?
插入细节描写的讲述。
那为什么喀布尔人拉曼为什么要把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呢?
提示:同学们回过头来看课文题目冒号后的一个短语:一样的父爱。
“一样的父爱”中的一样该如何理解?
提示:他们两人有个共同身份是什么?
明确:都是一位父亲。
那么他们对敏妮都是怎样的啊?
明确:疼爱。
那么他们给予敏妮都是父亲的疼爱。也就是父爱。
那么,老师还想问一下同学们,我们知道这个喀布尔人是个什么人啊?他的职业是?他有钱吗?
明确:喀布尔人是个小贩,贫穷的。
那么“我”呢?
明确:作家。较为富有。
那么在当时,那么两个人的地位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是。不同地位,是吗?
那么,就是不同的阶级,是吗?
那好,我们了解到敏妮得到的是不同阶级的父爱。是吗?
恩。很好。
贯穿我们全文的也是这种感情,是吗?
这种感情也是我们学习这篇小说的主题。(超越阶级的深沉的父爱)
明确:无论是孟加拉人、喀布尔人,还是作家、小贩都存在着爱,并且这种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阶层。
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四.主题迁移与拓展
同学们,拉曼给予敏妮的爱让我们感动。那么我们的父亲呢?相信每人想起自己的父亲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的。哪位同学来讲讲?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你自己的心理感悟。同学们,给个机会你们,让你们谈谈你们的父亲。(学生讲)
小结:
高尔基:“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父爱无形,细细品读,我们会痛,痛过之后,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豁达,学会理解,理解父亲,理解人生。。。。
板书:
我小敏妮
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阶层
拉曼小女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整体把握了全文,并且知道文章的主题是:超越阶层的深沉的父爱。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思考: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是一直都很友好的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思考成果。
“我”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
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
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
明确:“我”对喀布尔人的看法是由一般→放心→冷淡→感动→帮助
二、分析艺术特色(细节描写)
1.文中有多处用到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在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明确一下:什么叫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类型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讲讲)
(那老师也来讲讲)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
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描写的类型:动作、语言、神态、环境
2.那同学们明白了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什么文章有过细节描写的?表现人物什么形象?
明确:如《背影》里的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一“探”一“攀”一“缩”,买橘子的艰辛与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在此可以体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又如《孔乙己》描写孔乙己去咸亨酒楼喝酒是给钱的动作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就看出孔乙己摆阔炫耀的虚荣心理。
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好了,那同学们从课文里找找看。
例:“他伸手到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
不是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在他心上”。(P138第三段)
2.同学们觉得里面有哪几个动作让你印象最深的?
没错,一个“抹”字
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都会云消雾散,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仿佛一提到父爱,便会使我们想起这个喀布尔人,想起这一细节――它对喀布尔人爱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具文学史的典型意义。
例: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P134倒数第二段)
表现喀布尔人的不为名不为利的特点。
例:拉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就在地上坐了下来。(P138倒数第四段)
表现拉曼的失落。
例: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P135倒数第四段)
表现两人的友好。
例:我把他接
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你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住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来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P138第二段)
表现拉曼的善良,自尊,真挚。
(板书)
我小敏妮
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阶层
拉曼(善良、不为名利、、、)小女儿
3.诗味的分析
诗化风格:把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结合了起来,从而抒发出激荡肺。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比较诗意的句子。就是觉得它们挺优美的句子。
(P137第二、四段)让学生读(P135最后一段)让学生齐读(P138倒数第三段)让学生齐读。
(在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的创作中,语言也像诗一样凝练含蓄。整齐的句式,和美的韵律;形象的比喻,象征的手法;凝练的语言,高度的夸张原本都是诗体创作的特征,泰戈尔却将这些特征天衣无缝地运用到他的短篇小说中,使之婉约生动、如诗如画、温馨动人。例如:“那些日子是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东征西讨的季节;我却在加尔各答我的小角落里,从来也不走动,却让我的心灵在世界上漫游。”
“在街上一看到一个外国人,我的脑子里就要织起梦想的网,――他那遥远的家乡的山岭啦,溪谷啦,森林啦,布景里还有他的茅舍和那些远方山野的人们自由独立的生活。”
“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秃秃的山峰之下,在高耸的山岭间,有许多窄小的山径蜿蜒出入。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巾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上向着平原走来。
“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
泰戈尔用丰富的想象,整齐的句式,随情的描绘,使小说读来像一首首诗。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好,同学们,打开133页,齐读季羡林对泰戈尔的一段评价。
泰戈尔,他诗化的语言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如冰心,徐志摩。
好了,这篇课文就和同学们学习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上能很好地借鉴这种手法。
周舟
《喀布尔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地位,文学成就。
2.本篇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1861-1941)
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因而其文艺天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901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20世纪初,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这个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
(二)文学地位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就是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作家作品
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3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绚丽多彩的短篇小说,40余部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近2000幅美术作品。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
冰心《繁星》《春水》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命运如同海风,乘着青春的舟,曲折地,飘游地,渡过了时光的海。
小说
中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
短篇小说:《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短篇小说的成就
短篇小说是泰戈尔的第二个主要成就,仅次于诗歌。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印度古典梵文文学极为发达,孟加拉民间文学也绚丽多姿。就散文文学而言,虽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神话等等,但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在泰翁大量创作短篇小说之前,这一体裁在孟加拉文学中还处于朦胧状态。“泰戈尔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建者。”
戏剧:《顽固堡垒》(1911)、《人红夹竹桃》(1926)等
散文:《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被介绍到中国,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三)课文探究
故事中的喀布尔人是什么身份?喀布尔人是怎样与小敏妮成为朋友的?喀布尔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投入监狱?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
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在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看望敏妮时,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的亲生女儿重逢。
喀布尔人疼爱敏妮的原因是什么?
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所以对敏妮特别疼爱。
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
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
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
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例:“他伸手到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在他心上”。
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都会云消雾散,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仿佛一提到父爱,便会使我们想起这个喀布尔人,想起这一细节――它对喀布尔人爱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具文学史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怎样体现的?
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
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四)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不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突显。
诗化风格:把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结合了起来,从而抒发出激荡肺腑的情感。
泰戈尔短篇小说特色和艺术成就总结
短篇小说一直是泰戈尔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
16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
9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种兴致经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60余年他创作了100余篇短篇小说(约百万字)。这在短篇小说体裁刚在孟加拉文学中诞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惊人的成果。
从效果方面来看,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一样,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篇章。
泰翁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两点)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有什么作用?
3.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什么?
4.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C.“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的心境。
D.把樱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樱子长着像蝴蝶一样的外貌。
E.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也爱樱子。
F.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的信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试题答案】
1.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理解。①交代“雨”是悲剧的起因;②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③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2.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这样写,既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更能表达出“我”对樱子的深切怀念和爱恋。
3.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两个细节基本一致,但前一个细节无感情色彩,后一个看似写景,实是写情,写“我”的内心痛苦。
4.DE 喀布尔人教学设计:https://www.2ndflr.com/dm/afuhan/kabuer/923078.html
相关问答
- 2018-03-04欧盟给塞内加尔人带来了什么
- 2018-03-04东南亚的喀布尔在哪
- 2018-03-04知道喀布尔大学在哪吗?
- 2018-03-03《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设计与教
- 2018-03-01《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教案)
- 2018-02-2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
- 2017-10-29扎赉诺尔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
- 2024-03-14喀布尔省在哪里
- 2017-10-24喀布尔在哪里
- 2024-03-09[转载]故事“比塞尔人走不出西撒哈
- 2017-10-06请教一下克瓦迪尔人的剧情背景
- 2017-09-21【图片】定居在哈萨克斯坦的维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