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华东地区 > 安徽 > 安庆 > 枞阳县 >

枞阳县,枞阳县在哪里

更新时间:2017-09-26 19:02:29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118

枞阳县简介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总面积1808平方千米。总人口97万人(2007年末)。全县辖13个镇、9个乡:枞阳镇、ٶ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县政府驻枞阳镇。

枞阳县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西部的长江北岸,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东南与铜陵、池州市隔江相望,西北以菜子湖、白兔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枞阳城区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县接壤。县域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现辖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居委会),户籍人口83.9万人,常住人口98.0万人。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枞阳镇为枞阳县委和枞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明正德年间明桐城(今枞阳雨坛乡人),齐之鸾。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成为了枞阳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

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关于枞阳县名的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 中说,“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枞阳县地理位置

处江淮丘陵与沿江平原接合部。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沿江洲圩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毫米。境内河湖众多,主要有横埠河、罗昌河、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等。矿藏有铁、锰、铜、明矾石、石灰岩、重晶石、锆英石、煤、瓷土等。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部的长江北岸,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市隔江相望.县域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现辖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居委会), 95万人口.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

枞阳县历史沿革

夏(约前2l世纪——约前l6世纪)属长江之域。

商(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属长江之域。

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封为宗子国。

春秋(前770——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前615年,楚执宗子国君,宗子国遂灭。

战国(前475——前221年)属楚。

秦 (前221——前206年)属九江郡。

西汉(前206——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故治在今下枞阳镇,属庐江郡。

东汉 (公元25——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280年)属吴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317年)属庐江郡。

东晋(公元317——420年)属豫州晋熙郡。陶侃为枞阳令。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阴安县属豫州晋熙郡,系侨置。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复置舒县,属庐江郡。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废舒县,复枞阳县,属枞阳郡。

南朝陈(公元557——589年)为枞阳县,属晋熙郡。同时侨置阴安县。

隋(公元581——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

唐(公元618——907年)唐初仍名同安县,属同安郡。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舒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安县迁治山城(今桐城市区东部),下枞阳城废为桐城县属镇。天宝元年(742年)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

宋(公元960——1279年)为桐城县,先后属舒州、淮南西路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宋末,桐城县迁治于今贵池市境内的李阳河。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境为其东、南两乡,东乡石溪镇时为九镇之一(其余八镇不在今枞阳县境内)。

元(公元1271——1368年)元初,桐城县迁治山焦城(今桐城市区东部)。先后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安庆路。

明(公元1368——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今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两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1911年)为桐城县,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为桐城县,民国3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今枞阳县境,时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1947年)年12月,划桐城部分地区分置桐庐县(初驻钱家桥,后迁会宫余街、白石横铺镇),1949年10月10日,继迁驻汤沟镇,属皖西工委领导。38年4月15日,根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布,重新调整区划,桐庐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驻安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桐庐县属皖西第二专署,2月18日划桐城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部分地区置县。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人民政府(1988年9月安庆地区与安庆市合并)。

枞阳县行政区划

枞阳县辖14个镇、8个乡:枞阳镇、藕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会宫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雨坛乡。

枞阳县辖9乡、13镇、238村民委员会、20居民委员会、140居民小组,总人口为923909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1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境内汉族人口占99.96%,余下0.04%为蒙古、回、苗、壮、布依、朝鲜、满、高山、土家、达斡尔等10个少数民族,计363人。[2]14镇:枞阳镇、;藕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会宫镇; 8乡: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雨坛乡。

枞阳县名胜古迹

建国后将清代桐城区域一分为二,古桐城的桐城八景桐城枞阳两地亦平分秋色,位于枞阳的有:浮山夕照、枞江夜雨(又名枞川夜雨)、竹湖落雁。

枞阳县,枞阳县在哪里:https://www.2ndflr.com/dm/congyangxian/95341.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枞阳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迎江区   岳西县   桐城   大观区   安庆宜秀区   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   望江县  

推荐地名

 乌兹根   迈利赛   托克托古尔   塔什库梅尔   托克马克   卡拉库尔   巴德   科克扬加克   纳伦   奥什   坎特   卡拉赛   卡因达   贾拉拉   塔拉斯   恰耶克   卡拉科尔   苏柳克塔   卡拉巴尔塔   乔尔蓬阿塔   巴雷克奇   巴特肯   塔吉克斯坦   杜尚别   胡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