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所载的白鹿山在哪里
《水经注》所载的白鹿山在哪里
发表时间:2014-3-11 17:15:21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九·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中记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
那么,白鹿山在哪里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记载:“白鹿山,在河南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县界。”卢思道《西征记》记载:“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故以白鹿名。”东晋太元十七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自滑台(古地名,今河南省滑县)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处也。《卫辉府志》(卷六·山川)记载:“白鹿山,《水经注》:长泉水出白鹿山。元和郡县志:在共城县西五十四里。卢思道《西征记》: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故以白鹿名。”
关于黑山(又称黑麓山、黑鹿山)的位置,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时期司州地图”可知,黑山在共县(今辉县市县城北部有共县故城)重门北部。《水经注》云:“黑山在县(修武县,当时的修武县地域在如今的获嘉县城与新乡县交界位置)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据府志)。”《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记载:“黑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西晋末刘曜、石勒结盟于此。”说明黑山在白鹿山东部,即现在回龙村、石门水库所在的山谷往东,黄水乡、黄水村所在山谷往西,两者之间约10公里的高山被称为黑山。
白鹿山(也称白麓山)是太行山的一段支脉,在辉县市薄壁镇北部。从薄壁镇往东北到鸭口村、马头口村,北上步行约两个小时可到白鹿山(属辉县市上八里镇)。白鹿山的范围大致东至东龛,西至关爷坪,南至白云寺北边,北至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石门风景区。
白鹿山阳面山脚下,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马头口村、鸭口村、郝庄、梁家园、白云寺村等村庄。白云寺村西南有北尖脑,北尖脑山西侧有宝泉水库(曾名宝泉湖,属辉县市),宝泉水库西侧有陀佛岭(又称驼峰岭,属辉县市),陀佛岭西北为宝泉风景区(属辉县市),宝泉风景区西有一斗水(属修武县),一斗水南有茱萸峰(古称覆釜山,属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宝泉风景区西南有天门山(也称天门谷,天门山南下有百家岩)。从白鹿山到百家岩景点北面的天门山相距30多公里,许多人认为百家岩景点北面的天门山或百家岩东边的山是白鹿山,这是延续了清同治七年《修武县志》上的错误内容。
白鹿山上,沿山间栈道往西南可达关爷庙。关爷庙向西可达对头寺、女儿缝、苇园、十寨门,再往西是关爷坪(地名,在宝泉水库、柏尖山北部)。关爷坪西南有宝泉水库,宝泉水库西侧有陀佛岭。陀佛岭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谷,主要由夏季汛期山洪冲刷而成,北部山上、山间的清水河流汇集,沿山谷底部南下流淌,经马圪当乡、古石、甘河、打丝窑、西凹汇入宝泉水库。这股清水从宝泉水库向西南流淌,与一斗水和宝泉风景区流下的清水在峪河口(古称瑶河口)汇集,名叫“小瑶水”。峪河口(峪河口东侧有马武庄,庄西头有一个大王庙)处形成一条大大的“Y”字形河道,小瑶水经马武庄、柳湾村、小新庄、峪河向东南注入清水。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把这个山谷、这条峪河作为焦作市与辉县市地域的分界线。
对文史研究者来说,有正确的文献资料固然好,但通过实际采访、考究古物藏品或加上文物部门勘探发掘资料,从中得出较正确的材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更重要。笔者参考郦道元《水经注》卷九关于“清水”的描述和辉县市、焦作市地域卫星地图加上自己对太行山阳黑麓山、白鹿山、柏尖山、云台山、天门山、百家岩实地考察,形成一种认识,清水源于白鹿山东部的黑山;长泉水源于白鹿山南面;“小瑶水”(瑶河水)是源于白鹿山西部、流经瑶河口和清河口的水流,也是清水的一条支流。也就是说,白鹿山一带的清净水流从北向南、从高处向低处渗透或奔流,大致分为三股清水:一股主要从白鹿山东部黑山两侧山谷流下汇集,即郦道元所称的清水之源流,经过辉县市百泉、重门一带;一股主要从白鹿山南部流下,即郦道元所称长泉水之源流,经过辉县市竹林寺、山阳村、重泉一带;一股主要从白鹿山西部流下,与来自西北部一斗水、宝泉风景区方向的水流在瑶河口汇集,称为“小瑶水”,流经马武庄、三河口、小新庄等村庄向东南注入清水。
2006年8月,笔者第一次登白鹿山,只见山中溪水流淌、瀑布高挂、林木葱茏、篁竹丛生,鸡鸣雀啼空谷传声,山花烂漫抢眼夺目。仰望,见雄峰入云、鹰雁翱翔;俯视,见路田分明、车辆奔忙。有史以来,这里就是文人雅士游历、修道参佛者隐居、牧者涉足、樵夫放歌之地。竹林七贤曾结伴游历、居住于此;西域高僧佛图澄曾在此地协助石勒征战,白鹿山上白鹿寺、玄极寺等寺院即为佛图澄所建寺院。“白鹿”有佛苑、吉祥之意,神佛的使者多乘白鹿。400年左右,南燕尚书令将军慕容镇等人曾战驻这里;后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书令慕容农以及翟魏皇帝翟钊,北齐张子信,隋朝卢太翼,唐代司马承祯、钱起、卢照邻,金代元好问,元代丘处机、王恽、许衡,明代王敕、纪云鹤、薛所蕴等人都曾在白鹿山留下足迹。
白鹿山上有一块北齐时期的石质残碑,其上有“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二□邑人敬造愿以此功德□益法界众生离苦得……”等内容,文字古朴,笔气丰俊,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犹存汉隶之风。此山就是白鹿山,这块残碑就是铁证。此碑在《辉县县志》中也有记载。白鹿山上另有“修补大法宝藏功德题名记”碑、明代王敕诗歌《玄极寺二首》(石刻)、“太行山白鹿寺重修碑记”等碑石许多块。
从前,白鹿山曾是完整的太行山支脉,植被覆盖率高,山体南部延伸至白云寺。随着人口增多、房屋增多,山石被严重开采,山体被改造为土地或成为村庄、荒滩,山体逐渐向北缩减,应加以重视、保护、利用。 (焦作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