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华北地区 > 河北 > 石家庄 > 正定县 >

正定,正定在哪里

更新时间:2017-09-23 22:54:28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66

正定简介

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正定

正定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春秋时期属鲜虞国,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后为赵国所灭),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8年)改名为真定府,意为“天下太平”。一千四百多年以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之一,与北京和保定并称为“北方古镇三雄”。正定南城门上至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围浓厚,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称!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也坐落在此。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大学就设在河北省的正定县城。
正定

正定历史沿革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东垣故城(石家庄市东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乐垒,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袭真定之名,清时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

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恒州治真定;

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

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

后唐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

契丹号为中京;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改为镇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

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

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

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

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 立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

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正定行政区划

正定县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4个镇(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5个乡(南牛乡、南楼乡、曲阳桥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174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

正定气候

正定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大陆季风气候明显,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气温:日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气温-26.5℃(1951年1月8日)。湿度:平均相对湿度62%。风向:年平均风速1.4米/秒,7级以上大风天数9天,全年主导风向西北风。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达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仅265毫米。霜雪:初霜日平均为10月17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期年平均198天。降雪:初雪日平均为12月1日,终雪日平均为3月9日。土壤开始冻结日平均11月12日,终冻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54厘米(1984年)。日照:平均日照时数2527小时,日照率58%,太阳辐射总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发: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5倍。

正定主要景点

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县城,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阁内正矗立着高大铜佛铸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正定大菩萨。这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达到了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

开元寺

正定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现存的建筑却是显著的唐代风格。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的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天宁寺

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1111-1118)始称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现仅存天宁寺大殿。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大殿是我国南方现存典型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大殿当心间东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双钩墨题记。梁架经碳-14测定,有的柱子距今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八百年,由此可见,此殿在元代重建时,保留了部分宋代木构件。在梁架结构上,大殿也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风格和特征。

天宁寺凌霄塔

凌霄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内天宁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 清光绪元年刊《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当时寺院规模宏大,轴线分明,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宁寺还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正殿五间,前承抱厦三楹,殿后浮图九级(即凌霄塔),高插云际,屹然,为一郡之观,与须弥、澄灵、多宝诸塔相辉映”。民国初年,寺院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临济寺

临济寺澄灵塔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灵塔举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入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修缮,焕然新姿。 临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临济院在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创立。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此院并创立临济宗,四方信徒纷纷来此参师求学,极盛一时。义玄,唐代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为探求佛教真谛,云游天下、参学诸家。曾受法于洪州黄蘖山高僧希运,精研佛教经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归乡里,抵河北镇州城(今正定),主持临济院,不仅将江南广为流行的禅宗传播到北国,而且以北方人豪迈勇猛的气质,阐发禅宗新义,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他学识渊博,禅风峻峭,光收徒众,自成一家,并以寺名宗号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产禅宗五大支派之一。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逝寂,懿宗赐溢“慧照掸师”。众弟子在城内东南隅建衣钵塔葬之,名曰“澄灵塔”。随后,临济院迁至该处,更名临济寺。金大定年间(l161一 l18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同时,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宋代以后,禅宗中的两大支派临济宗与曹洞宗特别昌盛,并传人的本尤其临济宗在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拜谒祖塔,进行佛教文化交流。澄灵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又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长乐门

据相关资料记载,正定城墙属府级规制,周长24里、高3丈3尺,设有四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过岁月的损耗,正定古城墙仅存有颓壁残垣和南、西、北三座摇摇欲坠的城门。长乐门是后来修复的,城门分上下两层,上屋檐下的“长乐门”牌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

在城门之上,城墙之侧,极目北望,正定四塔历历在目,笔直的历史文化街别有风味,遥想当年的临城大将,站在城楼上指挥着万般人马,威风凛凛…… 重修的长乐门高10多米,两侧各有50米的城墙,走在两侧的城墙上,能看到城外残留的原城墙遗迹。在长乐门城楼下面,还陈列着青龙刀、蛇矛、戟、棍等古代兵器模型,西侧还有一面常山大鼓,为城门增添不少气势。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位于正定县历史文化街区东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剽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彩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椽、枋等,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 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清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来此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 广惠寺因有华塔又称华塔寺。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1161年)墨迹推断,该塔应为辽金时代遗物。

正定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古代北方著名重镇,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寺庙及文化遗迹众多,风俗小吃独特。因其解放后为县城,许多人对此深入了解不多,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进古城正定》,该书60万字,大16开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谓集正定历史文化之大成,是您全方位了解古城正定的首选。

正定,正定在哪里:https://www.2ndflr.com/dm/zhengdingxian/93744.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正定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长安区   行唐县   灵寿县   高邑县   深泽县   赞皇县   无极县   平山县   元氏县   赵县   辛集   桥东区   藁城   晋州   新乐   鹿泉   桥西区   新华区   井陉矿区   裕华区   井陉县   正定县   栾城县  

推荐地名

 井里   温泉扎   外南梦   巴厘岛   北干巴鲁   班达亚齐   直名丁宜   查亚普拉   图隆阿贡   泗水   坤甸   古邦   安汶   巴迪   棉兰   槟港   帕卢   萨佩   三宝垄   桑皮特   马老奇   万鸦老   古突士   井里汶   芝拉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