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人的来历和洪湖语言文化的构成
20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后,最早出现在洪湖的人类属于棕色人种,一万年前后曾经生活在我们江汉平原,现在的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原始民族:他们被华人赶出中国大陆,来到东南亚一带,后又被马来人从东南亚赶到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
三四千年前生活在洪湖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荆蛮族,属于马来人种,和北方的华夏人种区别很大,西汉后被华人赶到岭南广东和东南亚一带。
洪湖地区在三千年前是一个叫州国的国家,国家首都是现在的黄逢镇(乌林),居民是说楚语的荆蛮族人,本地土著人说的是楚语,与北方话的区别很大。据[石氏宗谱]记载,北宋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的大将石守信交出兵权后,其五子举家迁往洪湖西片,石守信说:“尔等之与沔水南地,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当严守祖训,永为良善,勿负太祖。”
北方汉人的三次大规模迁徙洪湖:
第一次:南宋年间,北方人民由于战乱,南迁的很多,定居在洪湖的西北部。
第二次:发生在元朝末年,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的战火,迫使河北、河南的汉人迁至洪湖一带。
第三次:发生在清朝前期,由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农民离开家乡不再算作犯罪行为,无地可种的农民可以到洪湖开垦荒地,吸引了早期移民到江西中部一带的北方移民继续迁至洪湖一带。
这三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迁徙洪湖,彻底同化了洪湖说楚语的土著人,形成了以北方汉人为主体的说官话方言的局面。
即: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州国都城黄逢镇就是现在的乌林镇,楚国共灭四、五十个这种小国,成为春秋战国时七个强国之一,楚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从此,荆蛮族融入了华夏族。
洪湖话分为七个方言区:新堤话,峰口话(西片乡镇),螺山话(包括界牌话),乌林话(包括老湾),龙口话,燕窝话,新滩话。
新堤话、峰口话、乌林话、新滩话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燕窝话、龙口话属于赣方言。
螺山话属于湘方言。
洪湖的大同、大沙和小港还存在上海话、武汉话、河南话、湖南话等十几种方言。
在洪湖中还有说江苏话、安徽话、山东话的,这些渔民是刚解放时流浪到洪湖并落藉的苏北人和安徽人。
一般以使用人口多的强势方言同化弱势方言。
湖南岳阳话同化监利南部和洪湖螺山,洪湖新堤话同化湖南临湘的江南镇,嘉鱼话同化洪湖的龙口镇、燕窝镇。很奇特的是洪湖对江的赤壁市赤壁山沿长江边的几个村说地道的洪湖乌林方言,据了解他们是清朝移民搬到赤壁的,而向岸边进去不到百米就讲我们完全听不懂的赣语了。
洪湖西片乡镇以峰口话为典型,讲话口音基本一样,FH不分,与东荆河以北的仙桃话差不多。
大沙管理区的原住民和龙口一样说赣语,后从全国各地特别是河南来垦荒的移民彻底改变大沙的方言,现在大沙、大同的方言未定。大沙的十家村靠近龙口的高桥,彭丰村靠近燕窝的解放,都是原住民定居长江边讲赣语,到目前彭丰村还不是大沙直管,只代管。
龙口话有其他方言难以比拟的特色,岂止是十里五里不同音,就是相邻的两村语音都有细微的差别。好多语言学家都到龙口做过调研,武大的赵世举、北师大的林银生教授都保存有龙口土话的录音。龙口境内的古老的官堤南北话音泾渭分明。南边的堤街、高桥是原始的纯正的最具生态的赣语系(民国前后属嘉鱼辖),北边的和里(前隶属沔阳)语音特混杂,即邻村音不同。利国、宝塔,乌沙一派;双湖、旁湖,河领一派;老洲,良洲一派;金星、五星亦一派。这一怪现象也许是赣语和西南官话混杂的结果。
应该说龙口和里的奇特方言是堤街高桥纯正赣语系与天沔纯正西南官腔杂交的产物。也就是说龙口只有官堤以南的纯赣语系和官堤以北的嫁接语。正因为是嫁接语,所以和里这边的语音特别混杂。好的是堤街高桥以及燕窝等地的赣语保持了原汁原味,丝毫没受西南官腔的渗透,也许是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在其他赣语慢慢变异的同时,龙口的赣语还是那样的绿色生态。
龙口镇以前辖三个乡:堤街乡,高桥乡在古官堤以南,系赣语;和里乡在官堤以北,辖利国、乌沙、宝塔、老洲、良洲、旁湖、双湖、河领、金星、五星,语音繁杂,咫尺不同音。
洪湖人的来历和洪湖语言文化的构成:https://www.2ndflr.com/dm/honghu/918460.html
相关问答
周边城市地名
沙市区 荆州区 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 石首 洪湖 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