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记忆:木版雕刻匠人的生活轨迹-西藏频道-人民网
波罗木版雕刻数百年来一直享誉藏区。2008年仲秋时节,我们“雪域边线行”采访组从317国道同普段分道,穿过10公里的波罗峡谷地带,沿着多曲河自北而南前行,其间山水相依,高山森林与峡谷地貌交错,美丽异常。走出峡谷不远就到了波罗人传统的雕刻村落,车未进村,便有放学归家的孩童站在路边向我们行着少先队礼,满脸的幸福与调皮。
在当地文化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我们采访组一行对几个村子进行了采访。无论是在冲桑、古色、外冲村,还是阿当、俄彭村,雕刻艺人们的讲述,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久远的过去。同时,我们也慢慢掀开了波罗古泽木版雕刻的神秘面纱,聆听这一传统民族雕刻艺术和围绕它发生的美丽动人故事。
增珠老人与木版雕刻
我们到达峡谷尽头的冲桑村时,已是下午,但高原太阳的余晖仍包围着整个小山村。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山水相依的冲桑村看起来有一股别样的味道。63岁的增珠老人,作为村里一直从事雕刻的老艺人,得知我们来采访,早早就站在自家新修好的楼房前等候,让我们很感不安。
江达波罗木版雕刻艺人增珠在雕刻
虽然已过花甲之年,增珠老人却精神矍铄,脸庞也充满红润光泽。自改革开放后,增珠就开始向父兄学习家传的木版雕刻技艺,并曾远赴拉萨、那曲进行木版雕刻。如增珠一样,在整个波罗,木版雕刻大多家传或师徒相传。由于父兄都是雕刻高手,增珠的雕刻技艺在波罗也是屈指可数的。
如今,增珠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年可以雕刻100多个木版,销往四川德格印经院和石渠县、区内的安多等地,有些还销往拉萨、日喀则。大的可以卖到300元,小的也能卖50元,一年能给家里增加收入1万多元。由于市场有限,增珠和乡亲们只是在农闲季节雕刻,平时出去打工、做些农活补贴家用。
增珠介绍,地处河谷地带的冲桑、古色、外冲、阿当、俄彭五个村,农牧业极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多群众主要靠雕刻维持生计,因此,5个村中有200多户的男女都会木版雕刻。刻版的原料采用当地盛产的“桦胶树”,选取其中顺直且无疤的树段,经过分割、去除水分后,放在畜粪堆中浸泡,次年再熏烘、刨平,方才用作版胚。木版雕刻工具分大小40余种,工具多以剃刀为主,按刀口直径分类,还有常见的刷子、磨石、牛皮护膝等工具。一个雕刻艺人随身携带的必备雕刻工具就达10余种。
增珠老人说,由于做工的精细、精美、精致,波罗刻版在现代藏区雕刻刻版中属于精品之列。在制作中,刻版内文首先必须经过享有盛名的藏文书法家书写而成(在纸上手写印刷体),并经两位以上人员严格的内容校对后,将文字用特殊液体印在木板上,并要求在适当阳光下进行晒干,再由雕刻艺人按照原文临摹刻制;出成品后还要经过12次严格校对,在确定无任何错误后,刷上酥油汤晾晒;干后涂上朱砂颜料;最后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将成品浸泡、清洗,最后交付工人印刷即成。
一部经文的木版雕刻工艺流程可细分为裁纸、撰写、内文校对、印刷、临摹雕刻、经文校对、进油、晾晒、兑制朱砂、上色、防护、分页、核对、捆扎包装等十余道工序。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
木版雕刻按内容分三类:一种是经书版,主要以雕刻经文内容为主,在波罗雕刻最多的是《丹珠尔》和《甘珠尔》,为经书版中雕刻难度最大的刻版工艺;一种是佛像版,主要以雕刻佛像、风马旗等图案为主,其图案极具民族特色,雕刻技术高超;一种是美术版,又称画版,为单面雕刻版,最大的画版长110厘米,宽70多厘米;最小的长30多厘米,宽6厘米。每块印版的手柄长约10厘米。在波罗的诸多雕刻经版中,尤以雕刻《丹珠尔》和《甘珠尔》最为著名,两部经书用朱砂颜料印刷,为经典印版。
说及这些时,自豪与荣耀自然而然显现在增珠的脸上,也感染了我们。
传统文化与市场冲击
经过近30年的打磨,雕刻已然成为了增珠生命中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发展,波罗木版雕刻对当地人生活、生产的影响及它自身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谈到木版雕刻的未来发展命运时,增珠坚定地说:“不管到什么时候,不管别人刻不刻,我都会坚持下去。”然而,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却明显地感觉到他眼中流露出的那种无奈与失落。
以前增珠雕刻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五六个孩子学习、观摩。如今,再给孩子和年轻人讲解雕刻技艺,已经没有人愿意听了。每说及此,增珠都嘘唏不已。儿子次仁多吉说,虽然从小耳濡目染,自己也喜欢雕刻,但收入太少,当初作为主要生活技能的木版雕刻,因做工太繁杂,太消耗体力,年轻人已不愿意干了。
35岁的日加,其优秀的雕刻技艺在波罗木雕5村里可算是小有名气,可他已经3年没有雕刻了。“宁愿做农活也不愿意雕刻了”,作为曾经谋生的方式,如今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不免让人感叹岁月的变迁,与日加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在村子里可以说比比皆是。
波罗木版雕刻的主要销往地是四川省德格县。至今在德格县仍有40多个波罗人长年在那里进行雕刻,夏天在德格,冬天回波罗,已成了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对于像日加这样大多数仍在波罗从事木版雕刻的艺人来说,虽然每到夏季都有不少来自德格的订单,可与这个季节上山采挖虫草相比,木版雕刻的收入显然有些微不足道。
由于内地的经布、铁制雕版的流行及德格等地木雕的兴起,波罗木雕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正逐渐失去市场,也导致艺人们的生意越来越清淡。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有着精湛雕刻技艺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渐淡出艺人圈,而年轻艺人又不愿意吃苦,使得波罗木版雕刻技艺难以得到传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原始的木版雕刻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该地木刻雕版种类较少,外型较单一,携带不方便。而且这些民间艺人居住较为分散,分布于全乡的5个村中,雕刻处于传统小作坊式的生产,一直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其影响力大打折扣。
老树新枝与文化产业
为拯救波罗木版雕刻的命运,给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江达县及相关文化部门已着手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江达县文化局局长扎西告诉记者,全面保护波罗木版雕刻,除了正在采取的措施,县里已初步制定10年保护计划。计划由波罗乡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由江达县文化局负责管理、督导,由昌都地区文化局负责检查、督促。先期工作是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对木版雕刻资料和艺人资料进行详细的登记、整理、存档,初步建立冲桑、阿当、俄彭、外冲、古色5个雕刻点,使雕刻点相对集中。同时,在波罗全乡所有适龄儿童中开展普及木版雕刻技艺,不断培养新的雕刻艺人,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木版雕刻的传承难题。引导和帮助群众向规模化发展,积极领导创办实业产业,使传统小作坊规模化。尝试把这一民族手工艺同旅游业相结合,达到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让它逐步成为江达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同时,抓紧对此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申请“木版手工雕刻之乡”的品牌称号。实行招商引资,发展木版雕刻文化产业,把波罗乡建成真正的“木版雕刻艺术之乡”,使全乡60%的人都能掌握此项技艺,以增加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保护木版雕刻这一传统文化精粹。
【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记忆:木版雕刻匠人的生活轨迹-西藏频道-人民网:https://www.2ndflr.com/dm/jiangdaxian/921128.html
相关问答
- 2018-03-04【图片】驻扎在西藏阿里札达县传
- 2018-03-04类乌齐县小学开展“昌都市非遗广
- 2018-03-04昌都地区哪里有中医体质辨识与调
- 2018-03-04昌都地区公安处
- 2017-10-29西藏最好玩的地方 昌都哪里好玩
- 2017-10-28工布江达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召开相
- 2017-10-28工布江达县法院6月将完成行政档案
- 2017-10-27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G219(K1253+
- 2017-10-27【图片】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边境
- 2017-10-27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发生3.4级地震 地
- 2017-10-27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交通运输局政工
- 2017-10-27昌都市丁青县公安局户政股不执行
- 2017-10-27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介绍
- 2017-10-27昌都市贡觉县克日乡登巴村70头奶牛
- 2017-10-27西藏昌都江达县政府
- 2017-10-27西藏江达县回应5层居民楼倒入江中
更多相关江达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