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中国 > 西南地区 > 贵州 > 遵义 > 桐梓县 >

桐梓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17-10-11 09:24:07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169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桐梓县辖8乡(其中1个民族乡)16镇,总人口65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

中文名称: 桐梓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贵州省

下辖地区: 8乡16镇

政府驻地: 娄山关镇

电话区号: 0852

邮政区码: 563200

地理位置: 贵州省北部

面积: 3202平方公里

人口: 65万人

代码: 520322

拼音: Tongzi Xian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全县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旅游的优势。 由于桐梓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决定了桐梓的旅游发展重点是以文化和绿色旅游为主的。文化以“夜郎文化”、“桐梓人”……为主,绿色旅游以“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小西湖”……为主。

一.文化旅游

1、夜郎文化:古夜郎文明的传承发祥地——唐宋夜郎县与桐梓
唐代设置的夜郎县,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六年(公元624年)开山洞、置珍州、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元和郡县志》(公元813年成书)载:“珍州管县三:夜郎、丽皋、乐源。”据史籍分析,夜郎县辖地为今凉风垭梁子以北至松坎南,东临正安、绥阳县境,西邻习水县境;丽皋县在夜郎县西北与习水县接壤处;乐源县在夜郎县西北与綦江县西南部一带。州治、县治同置今夜郎坝。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废夜郎县,隶于南平军。夜郎县历唐、五代、北宋、存在478年。夜郎县治所在地夜郎坝地名沿用至今。今为夜郎镇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公元1374年)县治迁到夜郎坝东20里地的桐梓坡,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县治再次搬迁到虎峰山麓的冬青坪,即今日的桐梓县城——娄山关镇。
2、史前遗址
(1)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文化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部文化区系的组成部分。马鞍山北洞文化遗址上部层位年代属晚更新世后期,距今约1.5至1.8万年;下部层位则距今2万年以上,与贵州黔西观音洞及邻近四川、云南、湖北房县等地同时代遗址亦有相似标本。
(2)“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
《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均专刊“桐梓人”条目记载:“桐梓人我国古人化石。1972年在贵州桐梓岩灰洞发现,故名。

二.景区、景点推荐

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马鬃苗族风情、官仓钓鱼台、九坝黄河沟、柏箐自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小西湖、娄山关
推荐线路:黄莲自然保护区
古夜郎遗址——李白流放地遗迹——210国道72弯——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
古夜郎遗址——李白流放地遗迹——古夜郎漂流
古夜郎遗址——李白流放地遗迹——小水月亮河
娄山关——小西湖——遵义会议会址
娄山关——小西湖——“桐梓人”遗址——习水、赤水、仁怀风景区
娄山关——小西湖——民国海校——周公馆
娄山关——小西湖——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九坝岩灰洞遗址
娄山关——小西湖

娄山关

历代战事遗址 位于县城南15公里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海拔1440米,为黔北重要的关隘。它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为川、黔两省往来必经孔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屹立雄关,长风天外,群峰嵯峨,苍茫如海。民国《桐梓县志》载“娄殿邦乾符初,随杨端平播,分土世袭。娄姓二世祖名珊,与梁姓祖名关,同守斯地,因此得名俗称“娄珊梁关”。时久,讹名娄山关。明平播之战、奢崇明反明、吴三桂反清、九坝杨龙喜起义等均激战于此。关上堑壕依稀尚存,历代迁客骚人留下诗文:“鞅掌勤王事,奔驰过此关。马头高白日,树杪挂青山。据险雄全蜀,凭高控百蛮。谁云边徼远,咫尺即天颜”(张德地)。“关狭万重蹬,登来亦何高。晴明忽卷寒,峰顶更岧峣”(曾兰秋,女)。娄山关既是革命胜地,也是旅游风景区,省列为旅游胜地。
红军战斗遗址 属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2月25日,中央红军由川南回师黔北,在娄山关大尖山、小尖山、点金山等山梁上与黔军王家烈部激战,于26日夺取全胜,是红军北上抗日途中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战斗遗垒。如今,关口上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大理石词碑巍然矗立,凡来娄山关瞻仰的游客,面对词碑,心潮起伏,朗朗吟诵之声,不禁脱口而出。
在娄山关口平台上,遵义战役纪念碑似两柄枪刺插入云端,把娄山关衬托得更加雄伟挺拔。纪念碑中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前国防部长、书法家张爱萍将军描写娄山关战役的诗篇,引起无数游人缅怀和遐想。在关口北侧的一面石壁上,镌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字体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乃中顾委委员、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的墨迹。1991年,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此摄影留念。此外,在娄山关上还修有娄山关战斗纪念馆,供人们瞻仰旅游。
娄山关溶洞 位于娄山关口北麓1公里处。1972年发现溶洞,1984年辟为溶洞公园。洞外建有休息室、凉亭、水榭、通道。进洞过百步桥后,钟乳奇秀,流水淙淙,飞泉瀑布,曲径通幽。步入大厅,妙不可言的钟乳石,有以《西游记》故事命名“唐僧过火焰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定海神针”等奇观。洞内暗河,四时不涸,清澈见底。河水没有受到污染,河中有一种透明鱼,五脏六腑清晰可见,为贵州首次发现。
溶洞公园对面是半箐洞(亦称观音洞)。有两人合围粗的钟乳石,历史上的地震,将钟乳石震断成两截,稍有错开,是研究地震重要史料。娄山关、溶洞公园、半箐洞组成娄山关旅游区。

仙人山

地处县城南45公里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与娄山诸峰相联。主峰1849.3米,是县境内第三座高峰。仙人山层峦叠嶂,云雾聚散于巅,山溪奔泄于谷。气候温和湿润,垂直差异显著,十里不同天。原生植被较完好,古木参天,翠竹满山,牧草丛生。山上主产天麻、杜仲、泡参、厚朴等名贵中药材。林泉深壑中藏有猕猴、刺猬、野猪、豹子等野生动物。主峰上,5个石票峰围一泓碧水,名曰天池。山上古刹解放后被毁坏,仅存遗迹。杨泗岩峭壁凌空,人不可攀,树木青翠,飞泉瀑布多处可见。

上下天门洞 小西湖

位于县城东6公里处。两座大山,被江河凿成两个巨穴,两洞呈天然半圆似门形,依其形命为“天门洞”。称上天门洞、下天门洞。两洞相距800米,是县城风景胜地。上天门洞洞顶上又有一洞,呈狭长形,可容纳近千人。 同治三年(1864年),县城百姓躲进洞内,避石达开部于此。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桐梓,当时城内军阀、官僚将财物藏于洞内。红军攻破天门洞,将财物分给贫苦群众。1982年,修栈道从半山腰进天门顶洞中洞,从洞顶西进东出,再一步步下到河底,集惊、险、奇于一洞。娄燊在《游天门》中唱道“嵖岈古洞劈空悬,我欲登临望欲巅。手未拿云心已怯,情殷拨雾志仍坚。眼将秋水双双洗,人到春台步步迁。乍觉山头衔落日,归来犹带石花莲”。小西湖位于上天门洞上500米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四十一兵工厂,从外地迁来县内,为解决动力,利用天门洞水位落差,修堤筑坝,建成贵州省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泓成一涨清清湖水,仿杭州西湖沿堤岸栽了柳、桃、李树,称之柳浪闻莺;湖心岛上修了湖心亭,亭柱上书楹联“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湖中竖“三潭映月”,还有观鱼处,钓鱼台,山上放鹤亭、望湖亭,故名“小西湖”。有大量碑文石刻存在。
1936年12月,在震惊海内外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幽禁,从南京转到奉化、黄山、萍乡、郴州、沅陵,最后转来贵州。1944年9月,又从贵州开阳刘育乡转来桐梓小西湖。1946年11月离开桐梓去重庆,计两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将军与赵媞住在小西湖北岸一幢西式平房里。附近有两幢类似的房屋,住着看押保护将军的刘乙光夫妇和巡逻队。
闲遐苦闷之时,张学良和赵媞在湖心亭游玩和垂钓,在小西湖南端柳荫下建平台、搭凉亭草棚,名钓鱼台。
将军去后,原贵州省教育厅长、邑人谭星阁来此游玩,见钓鱼台空空如也,感触尤深,书楹联于钓鱼台:“这道岸,并非圯桥,偏有授书来少帅。那条河,尔名渭水,岂无垂钓不太公。”
1981年,前东北军部属段少勋(后为遵义地委统战部长)来此地寻游,见此情景,心潮起伏,写下两首五言绝句:“钓台何处是,三潭留残痕。功过谁评论,秋水鉴古今。”“古都称兵谏,青史耀光辉。山河还旧我,将军何日归。”

佛顶山降龙寺

位于县城东南山岔垭,向为城郊香火鼎盛春游踏青去处。清末民初,建山岔垭庙,后圮。1985年,县城信士请来寂超法师,将庙内的旁门左道,一应清出山门,宏扬佛法。寂超法师讲经说法,理论高深,受到信士们爱戴。1989年6月,将山岔垭改名佛顶山降龙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题“佛顶山降龙寺”,遵义湘山寺制为金字匾额相赠。
香客来自四川成都、重庆、綦江、南桐、台湾、贵阳、遵义等地。贵州诗人朱吉成为降龙寺题诗赞寂超法师“云游四海志坚贞,佛顶悟禅度众生,说法降龙传妙渡,香烟缭绕若莲瀛”。

圆洞普陀寺

位于县城东面,魁岩绝壁半崖上。利用魁岩天然的岩溶圆洞建起观音庙,亦称圆洞寺。后改为普陀寺。80年代起扩建大雄宝殿、楼台、方丈。1992年底动工兴建云崖亭于大雄宝殿右侧。又建接引殿。水泥石阶,从山脚一直伸到观音殿。圆洞口有一株百年的红子树,邑人王道常赋诗赞道:“时近清明雨乍频,冲寒冒雨入春云。雄山例有名流主,险径何曾俗客临。红树不凋惊铁骨,玉屏犹笑得知音。怪鸟嘤然鸣数种,隔断烟霞听未真”。

七十二弯 钓丝岩

位于县城北凉风垭至新场6公里路段,有72个大回头弯,是国内公路以多弯闻名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是民国政府陪都通往抗日前线必经之路,也是当时国际通道之一。解放前,汽车烧木炭作动力,人与汽车竞走,从新场起人走小道登山,汽车曲折盘桓,人到了凉风垭口上吸了一杆旱烟时辰,汽车才珊珊来迟。屹立山顶,纵观车流,盘旋往复,无辨其上下,实为罕见的公路景观。50年代,齐观山曾摄下七十二弯的奇观。《桐梓风光》、《川黔锁钥——桐梓》、《西南旅游》等书刊上都有七十二弯风景照。往北为钓丝岩,公路从山间成半隧穿岩而过,下临绝壁,险峻非常,为川黔公路险关之一。

尧龙山寺

位于县城北95公里天坪乡境内,海拔1795米,以其险峻、悠久为川黔边境上的古今名山名寺。明朝建寺于瑞峰顶,几经雷击,迁于岩洞内。上殿在瑞峰岩下大洞内,洞高十余米,供奉佛像,下殿依山傍岩而建的偏殿,曾几经修建。香客来自成都、重庆、綦江、南川、遵义、贵阳等地。
寺右侧悬岩上,古塔尚存。据传为住持墓,修好后毁去路,无人可上。邑人犹海龙,在《尧龙山》一诗中描述“一轮红日当头上,尧龙之高穷所望,山顶上接九重天,四面群山难比量。……”山上有野生天麻、杜仲、黄连等名贵中药材。

虎峰山 清浊泉 白鹤寺

虎峰山 位于县城西北隅,为天禄山支脉伸延。南宋度宗敕建杨价庙于峰顶,赐额“忠显”。后名“崇德庙”,疑为杨价子杨文,卒谥崇德,后人立庙于此。庙内曾有铜佛三尊,50年代被人盗卖。“文化大革命”中庙毁。80年代初,当地群众出资出力修建庙宇,改为“虎峰寺”,供奉有儒、道、佛三教神像。孤峰顶上有两眼泉,一清一浊,泾渭天成,四时不涸,为游人涉脚之地,历代诗人均有唱和之作。

白鹤寺 位于县城西1公里,虎峰山南麓(一名歇马台),原为冯振先梦神同话处,后冯建寺酬谢。“文化大革命”中毁坏,80年代末复修,改为“白鹤宫”,为县城道教活动场地。

后深溪石笋

位于县城北106公里,黄连乡境内。后深溪一带属中山峡谷地形,沟壑纵横,石笋依山傍水而立。石笋与大山分离,自成一体,高百余丈,顶部呈弓形,状如老叟爬坡,据传石笋上生长许多黄连,不易采撷,蛇护黄莲,常人难近。山峰奇物,是观光去处。

滴水岩瀑布 羊磴河小三峡

滴水岩瀑布 位于县城北140公里,羊磴镇所在地左侧1.5公里处。溪水源出于震宝山,流5公里许至滴水岩沿。滴水岩悬岩峭壁高数百丈。民国《桐梓县志》载“滴水岩瀑布一泻千丈,成胜景矣”。山溪水从崖沿往山下悬空坠落,形成瀑布。“千寻到此一片白,余沫四溅风烟尘”。春夏秋泛水季节,瀑布十分壮观。冬时则流若细线,不绝如缕,至底茫然。滴水岩瀑布与羊磴河上的“小三峡”,构成羊磴风景点。

羊磴河“小三峡” 羊磴河出县境处海拔310米,系桐梓县最低海拔,与最高海拔柏枝坝南牛角寨2227米相比,相对高差1917米,有着“山下桃花山上雪”的立体气候特色。该河呈东西向流水,穿流于丛山峻岭之中,以滩多浪激而闻名于川黔边境,系桐梓县唯一与四川綦江通航的水路航运,能载轻吨位级的铁皮船。
由羊磴至坡渡段航道,有“三墩石”、“长塘口”、“小三峡”、“一线天”等旅游景点供人们乘船游览。
“三墩石”又称“三锅桩”。系羊磴河中的三墩石头,自然形成三角形,相距丈余矗立于河中,微微推之,则石头微动,用力推之反而纹丝不动,稳如泰山。三墩石头鼎立,故称之曰“三锅(角)桩”。
“小三峡”也是航道上的自然风景点。航道两岸飞泉跌水汇入羊磴河,在悬崖石壁上黄桷树随处可见,航道上流急滩险。游人到此,均要饱览航道美色。1996年,川人与县有关部门已联合辟为被专家誉为“水质第一、惊险第一、长度第一”的“川黔第一漂”。

城墙岩 三界石

城墙岩 位于县北水坝塘镇境内,距县城144公里的羊磴河畔。城墙岩似山而无峰,似城墙而无垛,非人工造设,纯系天然自成,故名城墙岩。有“墙上风光莺乱语,城下烟雾春拍岸,城头铁鼓声犹震,城边柳暗花更明”的景色。
三界石 又叫顶箐,位于县城北芭蕉乡境内,距县城179公里。大山高出周遭群山,远眺山形若帽,谓之顶箐;大山底部呈蒜瓣状,又一脚踏三界,人们称它为三界石(正安、南川、桐梓三县交界于此)。三界石海拔1778米,山顶雾霭缠绕。顶部有150平方米宽的一块平地,明朝时用石条修建顶箐寺,远近香客于此会聚,晨钟暮鼓宛若从天外传来。山顶有一眼井,四时不涸,可供善男信女数百人解渴之用。

柏箐自然保护区

柏枝坝、箐坝自然保护区,位于狮溪镇境内,距县城172公里,与南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毗邻。狮溪河自北向南,箐坝在河西,柏枝坝在河东,两地相距20公里,1985年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柏枝坝牛角寨,海拔2227米,是大娄山山脉的最高峰。两山属于山塬地带,山上方竹与阔叶林混生,有方竹3.7万亩,年生产笋干30万公斤。山上原始森林自生自灭。中药材比较丰富,仅柏枝坝即年产干天麻200公斤,柏枝坝有称作活化石的孑遗植物银杉、珙桐,以及二类保护植物黄杉、鹅掌楸。山上飞泉瀑布处处可见。
该保护区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植被保存完好,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96%。主产方竹,系全县之冠。方竹蓄积量约7万吨,木材蓄积量14万立方米以上。此外,还有各类种子植物129科、329属、645种。保护区的优势植物——方竹,其数量之多,面积之广、分布之集中均属省内少见。
在保护区内有危岩、奇穴、瀑泉、珍树、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禅院、溶洞供游人观赏。“燕子洞”是保护区内最佳游览胜景,须经“爬天梯”、“过栈道”而后至。洞内建有“万民寺”、“石塔”。进洞探源,曲径通幽,可见石柱擎天,石幔铺地,有“天似穹庐”之奇,“火箭腾空”之妙。更加钟乳石千姿百态,燕子成群,朝飞暮宿,还有瀑布三跌,令人流连忘返。
箐坝出产的大白豆,1957年参加全国农业展览,并作国宴上的珍肴,销售海内外,年产量3500公斤。箐坝还是大量生漆产地。柏箐自然保护区,是夏天避暑纳凉,森林旅游观光好去处。

黄河沟 九盆水

黄河沟 位于九坝镇内,距县城30公里。有丰富森林资源,加上丰富铁矿,历来在这里炼生铁、铸锅,其铁锅远近闻名。清朝咸丰年间,九坝杨龙喜率领农民起义军,在这里设立兵工厂制造兵器。黄河沟三道门,万马归槽,移步换景,可供观瞻。
九盆水 位于县西花秋镇境内,为人工湖泊,由九个小坝子组成,似盆而得名。1958年开始清基建水库,后停工,1966年复工,1972年峻工。1980~1984年改造。国家投资241万元,群众自筹8万元,投劳折款129万元而建。集雨面积6.5平方公里,蓄水面积240万立方米,干渠48公里长,1.5米宽1.5米深。灌溉一万余亩水田。是邑内第一大水库。水库座落在高山上,森林复盖较好。库上方有习水县一座水库,并蒂为高山上的一对明珠。

开发新区

于1992年8月起建,1993年6月竣工的210国道公路黄家嘴至马鞍山段的河滨大道,长3613米,宽40米,投资2086万元,跨越“少帅桥”、“太白桥”两座各长百米的公路桥,中有“太白泉”喷水池,街道两侧置花坛,园林绿化花圃,被誉为“黔北第一道”。
河滨大道南北两端有城门式建筑,南曰“夜郎城”,北为“黔北第一门”。在河滨大道两旁有现代建设楼群和仿古式建筑,西侧有“南天门都市”、“西流水宾馆”、“歌舞厅”、“卡拉OK厅”、桐梓一中新校园、体育场等,东侧有“小康城”、“夜总会”、“机关幼儿园”、“太白游乐城”等新型建筑,高低搭配,错落有致,造型美观大方,集商贸、娱乐为一体。凡来桐梓的游人,无不欣赏桐梓的建设,无不惊叹桐梓今日之变化。新区总建筑占地倍于旧城。

四.假日旅游

大娄山下农家乐——桐梓“四在农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遵崇”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渝黔的旅游来往景象更为频繁,桐梓的大娄山脚下吸引来众多来自重庆的游客前来度假,有的住上七八天,有的则一住两三个月。

五.旅游经济

食:雅思佳、布衣天子、金马酒楼、云海茶楼、恒云间
住:彩阳酒店、骏豪酒店、园林酒店、桐梓军招、正华酒店、娄山宾馆

桐梓旅游景点:https://www.2ndflr.com/dm/tongzixian/920511.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桐梓县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红花岗区   湄潭县   余庆县   习水县   赤水   仁怀   汇川区   遵义县   桐梓县   绥阳县   正安县   道真县   务川县   凤冈县  

推荐地名

 富纳富提   纳诺梅阿环礁   纽陶岛   纳努芒阿岛   努伊环礁   瓦伊图普环礁   努库费陶环礁   努库莱莱环礁   纽拉基塔岛   萨摩亚   阿皮亚   图阿马萨加   阿纳   艾加伊勒泰   阿图阿   瓦奥福诺蒂   波卢岛   萨瓦伊岛   马诺诺岛   阿波利马岛   努乌泰雷岛   努乌卢瓦岛   纳木瓦岛   法努瓦塔普岛   努乌萨菲埃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