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几位同胞在赞比亚创业的经历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记几位同胞在赞比亚创业的经历 (2006-11-27 10:54:59)
从赞比亚归国已经五年多了。非洲大陆雄浑的气势、原始质朴的民俗以及她那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令我终生难忘、不时浮现在我眼前让我怀念、让我感动不已的却是生活在那里的一群极普通的中国人。
一九九九年底至二零零一年五月,我受公司委派参加了赞比亚基特韦市供水修复工程的建设,在基特韦生活工作了大约17个月的时间。赞比亚是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享有“铜矿之国”美名。基特韦市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北部,驱车约5小时左右的路程,这里有我国在非洲的最大投资项目— 谦比西铜矿。
到赞后大伙儿最早认识,接触最多、感到最亲切的要属在基特韦市开诊所的刘医生。在大伙儿的心目中她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和保护神。
刘医生,女,年近四十,河南商丘人,中等身材,仪表端庄,戴一副金丝眼镜,待人谦和热情,能说一口流利的带河南口音的英语。在非洲腹地一个偏远的小城市里竟能遇到一位孤身一人在此开诊所的女同胞,着实让我们这些一生走南闯北自认为见多识广的男子汉们吃了一惊,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钦佩。
初到赞比亚时,大家对非洲流行的艾滋病很恐惧,后来知道其实疟疾才是非洲真正的“第一杀手”,在非洲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疟疾。尽管项目部采取了防蚊措施,如安纱窗、支蚊帐、吃抗疟疾药等等,但因工作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加之野外作业,到赞不久才几星期,就先后有三、四位同事因遭受非洲毒蚊的“攻击”患了疟疾,本人也未能幸免。由于治疗期间病情不稳定,在刘医生诊所注射奎宁后连续七、八天发烧不退,晚上睡觉时全身大汗淋淋,像是从水里捞出一般,我不免有些紧张,甚至有点儿怀疑她的医术。刘医生像是看透了我的心事。一次打完吊针她邀我到办公室坐坐。在闲聊的过程中她告诉我,由于非洲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国人到非洲很少得感冒,但十有八、九都要经过疟疾这一“劫”。由于个体的差异和疟原虫侵入人体后有一段潜伏期,患疟疾后每个患者的反映并不一样,有的像感冒、有的症状不明显,有的人治疗时间长一点,有的人时间短一些,这是很正常的。患了疟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及时诊断治疗,如果误诊或延误了治疗就极有可能危及生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刘医生的关心呵护下,我和同事们都渐渐恢复了健康。确实如刘医生说的那样,项目部十几个人个个“在劫难逃”,人人要闯疟疾这道关。尽管非洲疟疾猖獗给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大家毕竟挺过来了,在胜利完成基特韦供水工程后,都平安无恙地回到了祖国,这主要归功于刘医生。
原以为刘医生在基特韦开诊所一帆风顺,时间长了,才知道并非如此。在海外创业的中国人大都有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刘医生也不例外。原来刘医生和她的丈夫都是我国最早公派援赞的医务人员,在援赞两年工作期满后,夫妻双双同单位办理了留职停薪手续,从此开始了在赞比亚基特韦市的创业。天道酬勤,经过夫妻两人共同的努力,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良好的医德以及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精湛的医术,渐渐在基特韦站住了脚,受到周边地区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在为当地人们送去幸福和安康的同时,也为自己小小的诊所带来了良好的信誉和不错的经济效益。常言到“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诊所开得红红火火,夫妻俩沉浸在创业收获的喜悦中时,一个出人意料的大祸突然从天而降。一个周末,刘医生偕同丈夫一同去参加朋友们的PARTY,一棵被白蚁蛀空的大树轰然倒下,粗大的树干偏巧砸在刘医生丈夫的头上……。丈夫不幸出世后,刘医生一度心灰意冷,国内的亲朋好友担忧她的安全纷纷劝她尽快回国,但刘医生实在割舍不下她和丈夫含辛茹苦在赞比亚创下的这份基业就此毁于一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
北京人杨师傅、 董老师(杨师傅爱人,原是北京某小学英语教师)两口子约40出头,是Kabwe的一家农场主,也是最受我们欢迎的人。由于基特韦经济落后,生活物资缺乏且质次价高 ,尤其是在旱季蔬菜仅有土豆、洋葱、西红柿等四、五个品种,加之很难买到猪肉,去市场只能碰到什么买什么,根本无法和国内相比。有一阵子项目部的伙食很单一,天天都吃同样的几样菜,搞得大家很没胃口。后来通过谦比西铜矿一位老乡介绍认识了杨师傅总算把问题解决了。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杨师傅就会开着皮卡车及时送来猪肉、牛肉、羊肉以及农场种植的蔬菜,见到杨师傅的皮卡车大家立马就知道今天食堂准保又有好吃的了。杨师傅虽然在赞比亚Kabwe投资经营农场多年,有近千倾的土地和宝贵的水源,畜养了牛羊,还雇佣了十多个黑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地主,可日子过得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在。一是精神压力大。因经营农场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加之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等因素,他们不仅倾其所有付出了很多,而且在经济上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头几年,资金入不敷出周转非常困难,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二是生命财产安全无保障。尽管赞比亚的治安环境在非洲国家算是比较好的,但因贫困及贫富差距过大也经常发生一些恶性抢劫案件,特别是针对中国商人的抢劫案件时有发生,在我们来赞前卢萨卡就曾发生抢劫四川餐馆和一家中国皮鞋厂的案件。据杨师傅讲,他的农场也不平静,也有一些歹徒打农场的主意。为了防止意外他不得不购买了两支长枪和一只手枪,出门一定要随身把枪带上。我们见过杨师傅的手枪,半成新,不知哪国产的但个儿挺大,想必一定威力不小。 赞比亚法律规定,遇到抢劫,持枪人必须先开一枪示警,第二枪才能向歹徒射击。我们问他如果遇到抢劫是否这样处理,杨师傅笑了笑说,咱中国人没那份讲究,遇到抢劫,我第一枪打歹徒,第二枪鸣枪示警,我们听了都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起来。经过杨师傅两口子近十年辛勤的劳作,现在的农庄已今非昔比。当年栽种的小树长高了,成林了,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牛羊肥壮了,成群了,可以上市销售了。杨师傅两口子终于熬出了头,盼来了农庄收获的时节。当我们问起他们今后的打算,是否就这样在赞比亚当“地主”一直生活下去。杨师傅爽快地回答,这里再好也赶不上自己的祖国好,这里的人再亲也赶不上故乡的亲人亲。说现在农场条件好些了,下一步打算把儿子接过来,培养他到英国留学(赞比亚独立后现在仍属于英联邦国家,到英国较方便)。待农场经营的差不多了,自己和老伴也干不动了就落叶归根回家养老。据他说,现在农场的条件是比前些年创业时好一些,但由于Kabwe经济落后,市场购买力低,经济效益并不好。尤其是农场距离城市远,为了节俭至今他们还没有拉电线,更谈不上收看电视节目了,天黑以后有事要做只能靠点煤油灯,我们听了心里都觉得很不是滋味。
天津人陈老板两口子是我们在刘医生诊所认识的。据说老陈两口子原来是天津某机械厂工人,以后到俄罗斯倒腾服装,跑小买卖。不知怎的,这会儿两口子又展转万里来到了赞比亚。到赞比亚干嘛好,做嘛生意赚钱,嘛生意适合自己做,老陈两口子为此着实琢磨了好一阵子。经过一番考察,从未做过餐饮行当生意的老陈却异想天开地突然宣布要在基特韦开一家中国餐馆,并风趣地说房子已经租下了,就在谦比西铜矿驻地附近, 他本人就是餐馆老板兼大厨,他爱人则是老板娘兼伙计。在大伙儿的热心帮助下,有史以来基特韦市的第一家中国餐馆终于“闪亮登场”了。考虑到老外有过夜生活的嗜好,精明的老陈选在傍晚时间开张。开张后餐馆十分热闹,生意更是出奇的火暴。小小的餐馆里里外外坐满了人,院墙外道路两旁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许多人听说当地开了一家中国餐馆,纷纷慕名大老远地赶来,为的是亲眼一睹中国餐馆的风采,亲口尝尝举世闻名中国菜的美味。
在餐馆开张后的第二天,监理公司的主管英国人SIGIBA来到我们项目部抱怨,说你们中国人开餐馆真是太不讲究了,竟然让幕名而来的客人们喝“热”啤酒。并说那天监理公司的人几乎都去了。由于啤酒“热”的缘故,大家感到非常的遗憾。我们听了都在心底里偷着乐,心想老陈这家伙“艺”不高可这胆可真够大的,“忽悠”的还算行,没给咱中国人丢太多的面子。几天后我们去餐馆向老陈两口子表示祝贺,顺便提起英国佬发牢骚抱怨的事,两口子没听完就笑起来。老陈解释说你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着他给我们讲述了开张那天发生的故事。原来,两口子虽说商定好了要开中式餐馆,但不敢投入太大,因担心没有生意投资打了水漂。于是,精于算计的老陈就想出了一个妙招,即通过开张搞一下“火力侦察”,检验一下他们计划在基特韦开中式餐馆的决策是否正确,市场的前景究竟有多大。直到开张前,两口子心里还只打鼓,不知到底有没有人来捧场。为了防备万一,老陈还特地多进了几十葙啤酒。但是由于冰柜有限,只冰镇了两冰柜约四百来瓶的啤酒,原以为绰绰有余,没曾想到“中国餐馆”这一块金字招牌竟一下子招来了这么多的食客,生意竟是如此的火。老陈两口子虽说经商多年,还曾在俄罗斯倒腾过服装也算是久经沙场,但也从未见过这阵势、这场面。只见客人一泼又一泼的来,屋里院里很快就坐得满满当当,两口子心里是又激动又高兴,马不停蹄地忙,人都快“晕菜”了。眼瞅着两冰柜啤酒不一会儿工夫就没了,可客人那边还仍在一个劲的喝一个劲的要。现冻肯定是来不及了,“狼多肉少”最后只好请客人喝未经过冰镇的啤酒,结果引起了后来客人的抱怨。到了最后连食品也发生了恐慌,眼瞅着就要“弹净粮绝”,紧要关头,还是老陈媳妇聪明,赶紧打电话搬救兵,请老乡帮忙从附近铜矿食堂紧急“调”来大量食物和饮料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在赞比亚工作期间,我们还认识了不少其他中国同胞,既有公派的,如谦比西铜矿、河南国际(公路项目)等等,又有非公派通过各种渠道来的。特别是个体来赞投资闯世界的较多,经营的项目也是五花八门,有承包工程的、开诊所的、开餐馆的、开修汽车铺的、倒腾木材和服装鞋帽的,甚至还有打井和烧砖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刘医生、杨师傅和陈老板他们在赞比亚的生活经历只是改革开放后众多在海外创业的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是一群极平凡普通的中国人。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成千上万的普普通通中国人的积极参与,我们祖国“走出去”的步子才能迈的这样大,势头才能这样猛,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世界也更加了解中国,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盛。
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理想和梦寐以求的目标。从这些“走出去”,在海外辛勤劳作创业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海外同胞在异国他乡创业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勇敢、那份执着、那份勤奋、那种坚忍不拔,从不轻言失败、从不气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
2006年11月26日于兰州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嗨!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光临我的BLOG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嗨!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光临我的BLOG
记几位同胞在赞比亚创业的经历:https://www.2ndflr.com/dm/zanbiya/924720.html相关问答
- 2021-01-21新宁崀山太热闹了,来了很多台湾
- 2021-01-20赞比亚首都在哪里
- 2017-10-29非洲风情商情之赞比亚、马拉维
- 2017-10-29中国企业对赞比亚投资研究分析.
- 2017-10-2931名在赞比亚中国公民获释离境 非
- 2017-10-2931名被赞比亚关押中国人获释遇阻
- 2017-10-29哪里可以办理到赞比亚的签证呢
- 2017-10-26新野县公路管理局有几位副局长,新
- 2017-10-17什么时候去赞比亚旅游最好
- 2017-10-15赞比亚矿业投资机遇与风险分析
- 2017-10-15赞比亚华人被捕最新进展:经交涉
- 2017-10-15接出监狱直送机场,31名在赞比亚遭
- 2017-10-15中国到赞比亚海运物流方案
- 2017-10-15华侨华人在赞比亚过得怎么样?他
- 2017-10-15赞比亚血檀——紫檀中的“李鬼”
- 2017-10-15赞比亚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港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