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世界 >

大小和卓叛乱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更新时间:2017-10-28 20:15:34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113

  • 大小和卓叛乱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 发布时间:2015-12-07 16:22 浏览:加载中

  • 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大、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 ,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就是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訇。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举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也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背景  阿帕克和卓家族

    大小和卓的祖先是中亚纳格什班迪教派的领袖玛赫杜米·阿札木。玛赫杜米·阿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札木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儿的后裔,其子孙号称“和卓”,主要分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个敌对的支系。明代中期,黑山派和卓得到叶尔羌汗国王室的支持,成为西域天山南路的穆斯林宗教领袖。明末清初,白山派领袖玛木特·玉素布从中亚来到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传教,后来被叶尔羌汗和黑山派驱逐。玛木特·玉素布之子伊达雅图勒拉逃往甘肃河州(今临夏市),辗转来到西藏,寻求达赖喇嘛和蒙古准噶尔部的支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伊达雅图勒拉的帮助下,准噶尔汗噶尔丹进兵叶尔羌,废黜了叶尔羌汗伊思玛业勒,扶植伊思玛业勒之侄阿卜都里什特即位。伊达雅图勒拉驱逐了叶尔羌的黑山派首领,号称“阿帕克和卓”,但又与叶尔羌汗发生冲突。
     

    约在1692年,阿帕克和卓战胜了叶尔羌汗马哈麻特·额敏,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两年后阿帕克和卓去世,喀什噶尔一带陷入叶尔羌汗、白山派、吉利吉思(布鲁特)和各地伯克的混战之中。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后,将天山南路置于其直接统治之下,黑山、白山两派的和卓后裔都被迁至伊犁(今伊犁州霍城县)一带囚禁。到了噶尔丹策零在位时,又任用黑山派和卓达涅尔管理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事务。此时,阿帕克和卓之孙玛罕木特已在囚禁中死去,其二子波罗尼都、霍集占,即大小和卓,被囚禁于伊犁东北的额林哈毕尔噶[(今依连哈比尔尕山),由当地准噶尔宰桑阿巴噶斯、哈丹兄弟看管。

    大小和卓降清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清军西征准噶尔,

    清兵进入伊犁

    定北将军班第、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出北路,参赞大臣鄂容安、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勒[出西路,两军约于博罗塔拉(博尔塔拉)会师。在进军途中,阿巴噶斯、哈丹等人率众投降。四月初八,波罗尼都来到西路军萨喇勒处投诚,称:“策妄阿喇布坦时将我父缚来为质,至今并不将我等放回。我等情愿带领属下三十余户投降大皇帝为臣仆”。不久,霍集占亦随哈丹来降,并称“若荷恩得回故土,情愿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各处人众,同来归顺”。五月,清兵进驻伊犁。班第拟送波罗尼都赴京朝觐,留霍集占在伊犁“照管游牧”,即管理被准噶尔迁至伊犁的回人(清代称维吾尔人为“回人”)。
     

    大小和卓叛乱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https://www.2ndflr.com/dm/shijie/940098.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世界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推荐地名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漳州   芗城区   华安县   龙海   龙文区   云霄县   漳浦县   诏安县   长泰县   东山县   南靖县   平和县   南平   延平区   建阳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