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西南地方旅游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名 > 世界 >

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更新时间:2017-10-29 11:43:44www.2ndflr.com云南旅行社60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为基本目标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前沿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逐步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科学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十七大以前,可以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几次中央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内在地包含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观,视人类与自然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统一,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从内涵上理解,“两型社会”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型社会”建设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科学界定。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至今,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完善时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强调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架构

  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入、研究的不断加强、实践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逐渐丰富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架构进行研究和概括,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认为:第一,人是“自然存在物”和“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统一。第二,人的生存发展是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统一。他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第三,“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如果不能和谐相处,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他指出,(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实质是建设“两型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此外,从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非常具体的内涵,涵盖了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观念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将工业化、现代化条件下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勾画了通过科学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运用与丰富发展。

  科学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切实把握以下两个着力点。

  加快建设强大的“天然碳汇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重视碳汇,切实增强海洋、森林、草原和湿地碳汇意识,拓宽经济发展思路,从宏观上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碳汇生态屏障”。一是应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超过1平方公里的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发挥海洋极为重要的碳汇功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可以大有作为。二是应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大贡献。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承诺,要求我们不断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加强植树造林。三是应保护和发展草原、湿地。草原和湿地的碳汇功能、蓄水功能以及其他生态功能都非常重要,我国有60亿亩天然草地和近6亿亩湿地,应注意保护和发展。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一是大力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化。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化,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环节。二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规模化。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应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比重,大力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有了“绿色制造”,才能“制造绿色”。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在注重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四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和国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有助于我们创建一种人类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新关系,并在这种新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生态化、智能化、低能耗的全人类共享的新文明社会。

  作者简介

  黄承梁,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哲学与社会发展学、生态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环境资源法学和企业仿生学。

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https://www.2ndflr.com/dm/shijie/940655.html

相关问答

更多相关世界属于哪,请关注云南地方旅游网:https://www.2ndflr.com

周边城市地名

推荐地名

 威信县   水富县   鲁甸县   巧家县   盐津县   大关县   永善县   绥江县   彝良县   古城区   玉龙县   永胜县   宁蒗县   普洱   翠云区   西盟县   思茅区   墨江县   景东县   景谷县   镇沅县   江城县   孟连县   澜沧县   临沧